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張瑞雄專欄】手機爭議和AI洪流

Knowing

發布於 06月02日02:10 • 專欄作家張瑞雄

當手機該不該進校園成為輿論焦點,這場教育現場的辯論,早已超出工具管理的層次,轉而直指體制信任、學習本質與未來素養的核心議題。教育部於日前預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管理原則》草案,提出學生手機進入校園後應集中保管,並依年級實施不同的管理方式。此舉旋即引爆學生反彈與教師疑慮,學生認為決策過程排除了自身聲音,教師則擔憂執行成本與責任歸屬不清,校方則陷入如何取得家長、學生與教師共識的窘境。這場紛爭,無疑揭開了台灣教育在數位時代的脆弱與困惑。

對於手機的態度,師生之間的看法幾乎南轅北轍。根據2025年《Education Week》的調查結果,多數中學教師將手機與社群媒體視為影響學習動機與專注力的元凶,而大多數學生卻不以為意。他們認為真正的障礙在於課程缺乏吸引力、教師支持不足、學習壓力過大,而非手機本身。這種落差,說明的不僅是世代認知的差異,更是教育體制對學習環境與學習者需求理解不足的縮影。

政策內容表面上強調「分級、彈性」,實際上卻將管理與執行責任全數下放給學校。教師須在暑假期間與家長、學生三方協商手機使用規範,還得擬定申訴程序、處罰機制與執行細則。這不僅導致前線教育人員抱怨政策空轉,更暴露出中央部門在推動數位治理上「掛帥不掌舵」的推責心態。至於學生則集體質疑,在政策公布前根本未被納入討論,草案的所謂「彈性」不過是包裝過的命令。當政府與學生失去信任,所謂的「教育合作」也就名存實亡。

如果說手機已經對學校秩序造成干擾,那麼正快速席捲教育現場的AI技術,將帶來的影響恐怕更為深遠。生成式AI工具已能幫助學生快速撰寫報告、解答題目、進行語言翻譯,甚至模擬對話與創作,遠遠超越手機所帶來的即時通訊與娛樂誘惑。這並不是未來式,而是正在教室中真實發生的現象。許多學生已經開始嘗試用AI完成作業,而教師卻缺乏明確的標準去分辨學習成果是否為學生本身所創。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我們仍以「禁止」與「沒收」來處理技術帶來的問題,不但無濟於事,甚至會加速教育與現實世界的斷裂。

更令人擔憂的是,若教育部連管理手機都只能交由各校自行摸索,面對AI這樣更複雜、使用門檻更低、風險更高的技術時,是否更會手足無措?目前多數學校並未針對AI技術進行系統性的課程設計,也缺乏對學生使用AI的倫理準則與風險意識的教育。學生可能以為自己「只是用AI加快作業速度」,卻未曾思考過抄襲、理解能力下降、甚至對知識結構的依賴問題。教育部若無法先行建立制度與教材,未來的學校將無力因應學生與AI互動的各種挑戰,最終只會讓教育淪為虛假成績與形式評量的機器。

與其一味將數位工具視為威脅,不如將其視為教學進化的契機。學生不會因手機被收走而停止依賴科技,也不會因AI被禁用而放棄使用,它們只會轉向更隱蔽、更無法監控的方式繼續存在。真正有效的教育政策,應是教會學生理解科技的界限與倫理,訓練他們如何在誘惑與效率之間做出負責任的選擇。這比一紙禁令,更能真正保護學習與人格的成長。

如果今天對手機的規範依舊只能靠行政命令與單方下達來維持秩序,那麼我們對AI世代的準備,恐怕將會更脆弱、更被動、更失控。科技的浪潮不會因政策而停止,教育的任務也從來不是封鎖,而是引導。在這個轉折點上,台灣教育必須正視問題,該被管理的不是工具,而是我們是否有能力教育出真正能與科技共處、掌握自我學習的未來公民。這才是我們在手機風暴後,更應認真追問的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5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