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最先進F-35艦載機竟「集體生鏽」?專家揭禍首是它:匿蹤能力大減輸F-16
美國最先進的匿蹤艦載機F-35C被拍到機身表面出現了明顯的「鏽蝕」與「剝落」,引發外界對F-35C妥善率的疑慮,而這也並非F-35C首次被拍到生鏽的問題。對此,軍事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在臉書發文分析F-35C機身上「鏽蝕」現象的問題根源,他直言,若情況持續下去,不僅匿蹤能力大減輸給F-16V,恐將變成一架完全無匿蹤能力的戰機。
軍武資料庫指出,從2022年開始,全世界最先進的匿蹤艦載機F-35C,頻頻被拍到機身表面出現了明顯的「鏽蝕」與「剝落」。而且不是單一個案,是整批F-35C機隊全數生鏽,有如待報廢的狀態,與一旁外觀正常的F/A-18成為強烈對比。
F-35C並非機身生鏽 而是雷達吸波材料氧化
軍武資料庫說明,首先釐清這種看似生鏽的現象,並非F-35C的複合材料或機身本身發生鏽蝕,問題根源在於其「匿蹤塗層」內的雷達吸波材料,顧名思義該塗層能有效吸收和散射雷達波,增強戰機的匿蹤效果。但F-35的匿蹤塗層中含有鐵氧體顆粒,鐵的化學特性使其在海洋高鹽、高濕的環境下,極易與氧氣和鹽分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類似鐵鏽的棕褐色氧化物。
軍武資料庫強調,匿蹤塗層若發生剝落、破損或大面積氧化,都會改變其原有的吸波特性,導致雷達波反射增加,進而大幅惡化戰機的雷達散射截面積(RCS)。根據推算,匿蹤塗層正常的F-35C,在X波段雷達照射下,其正面迎頭RCS為0.005~0.01平方公尺(角度不同會有變化),若正面塗層全部失效,RCS會劣化成0.45~0.9平方公尺。
軍武資料庫表示,F-35C失去匿蹤塗層效果的RCS數據,比一架沒有匿蹤外型,但有雷達吸波材料塗層F-16V戰機的平均0.2平方公尺還差(F-16V沒塗是1~1.2)。而且F-35C失去雷達波吸收能力後,面對預警機或艦艇上波長更長的S波段甚至L波段雷達波,F-35C無法以機體造型將雷達波往別的方向折射,又無法吸收這些雷達波,就變成一架完全無匿蹤能力的戰機。
美軍近來頻繁四處征戰 F-35C長期暴露在高溫、濕氣鹽霧環境
美軍不知道F-35C戰機含鐵的匿蹤塗層,會有氧化失效的問題嗎?軍武資料庫提到,前一代F-22戰機使用昂貴的陶瓷匿蹤塗層,每平方公尺成本1萬美元,這可是1980年代的1萬美元,保養與更換這些塗層,佔了F-22維護成本的30%以上。F-35在設計之初,便將「降低全壽期成本」作為重要指標,因此換用較便宜的鐵氧體匿蹤塗層,但實際上F-35系列的匿蹤塗層還是需要頻繁的保養,F-35 機隊的維持費用持續高於預期,其中匿蹤塗層的維護便是關鍵因素之一,其複雜性與所需工時對後勤構成了不小的壓力。
為何美國海軍F-35C的保養問題最嚴重?軍武資料庫指出,近期俄烏戰爭、中東戰爭、加上印太方向對應中國海軍的擴張,美國海軍航艦兵力的任務大增,甚至直接參與了對胡賽武裝與伊朗的作戰。任務繁重加上航艦不足,其結果是美軍航艦在海上的任務時間,普遍由標準的6到7個月增加到8個月以上,羅斯福號(CVN-71)在2024年還創下11個月的紀錄。(推薦閱讀)台海解碼》「開了第一槍,就沒有第二槍!」城鎮戰打不打得起來還是未知數,台灣最該擔心的是「它」而非解放軍
軍武資料庫認為,超長的部署週期,讓F-35C暴露在海洋環境侵蝕下的時間大幅增加,且F-35C在為期數月的部署中,有相當長的時間是露天停在飛行甲板上,24小時不間斷地承受鹽霧、濕氣、紫外線、溫差變化以及其他飛機起降時的廢氣侵蝕,也讓原本存在的匿蹤塗層耗損與鏽蝕問題更加凸顯。
顯示全部
留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