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板究竟去哪了?能抗17級風卻被吹垮?光電爭議吵不完 查核中心全解密
丹娜絲颱風強勁橫掃南台灣,除了造成嚴重農損,海上光電試驗場或滯洪池光電案場等災情,也引起外界關注,甚至傳出「中南部養殖魚不要吃,會有光電板破損滲出的毒」等謠言。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針對近期光電傳聞,針對數個光電核心爭議問題,做出整理及澄清。
查核中心表示,一場颱風不只吹散了佳冬海上光電試驗場浮台,也鬆動社會對能源政策及太陽光電發展的信心,在解答台灣適不適合發展海上光電之前,有幾個核心問題必須先釐清。首先,佳冬離岸光電是浮台試驗計畫,沒有實際發電,不是海上光電場 。
查核中心指出,旭東環保的實驗案場,計畫名稱為「離岸太陽光電系統浮台技術開發計畫」,經濟部能源署說,這個計畫是要開發海上太陽光電用的「浮台」,不是在海上設置光電站,並沒有實際發電;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也表示,旭東僅申請作業海域,該計畫並不包括發電,且當地海域也沒有電纜連到岸上,不可能發電、送電。
查核中心續指,經濟部「業界能專計畫」是為了鼓勵開發能源科技,開放業界申請,審核通過者能得到補助,但補助金額不能超過計畫總金額一半。旭東公司說,佳冬浮台計畫不是全由政府出錢,經濟部補助為1.35億,自籌款是2.2億,事實上總投入金額已經超過原先規畫的3億元。
旭東公司澄清,佳冬案場設置3000餘組光電板,是為了「模擬真實情境」,測試浮台承重、抗風浪的強度,同時也驗證光電板能否抗鹽害。浮台如果實驗成功,未來計畫搭配光電模組推出,試探市場反應。「海上光電場」目前僅止於構想,沒有具體時程,當前目標是先完成浮台開發。
能抗17級風是實驗室數據 宣稱光電板已回收但無證據
查核中心表示,旭東公司官網宣稱浮台系統能抗17級風,而中颱丹娜絲在屏東帶來約9到10級強風,低於旭東的宣傳數據,為什麼會被輕易吹毀,也引發社群大量質疑。旭東說明,所謂的「抗17級風」其實是實驗室數據,不是真實環境。
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姜暭先說,浮台實驗的確因颱風受挫,海上風浪既然高於預期,那麼就修正再實驗,慢慢調整到理想狀態,這也是科學實驗的常見過程。外界如果因這次事件,就認為浮台實驗已經失敗,可能也言之過早,畢竟計畫尚未結束,應該看最終結果再判斷。
而針對光電板於風災前已移除說法,查核中心提到,經濟部與旭東說法一致,但不論施工前後的紀錄或照片,都沒有對外提供,缺乏關鍵證據釐清。查核中心記者11日聯繫旭東公司窗口楊茹涵經理,要求提供施工紀錄佐證該說法;但楊經理表示,當初拆除過程只想趕快完成工作,因此沒想到要拍照錄影,其他施工紀錄屬於內部資料,也不方便提供。
楊茹涵解釋,6月海面受西南氣流影響,風浪增大,發現浮台結構強度不足,需要拖回岸上改善,因此先拆除光電板,後續再拆除浮台,拆回的光電板已經送回製造商安集科技公司檢傷;不過安集公司發言人林婉玲14日表示,風災後的確有接到旭東聯繫,表示要送回光電板,但並未收到,說法與旭東並不一致。後續再度詢問,旭東並未回覆,安集發言人則僅稱光電板下落應詢問旭東。
殘骸、海底查無光電板痕跡 「浮台有光電板」謠言瘋傳
查核中心指出,風災過後,屏東縣政府勘查時發現,殘骸查無光電板痕跡,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長林柏辰表示,如果還有光電板未拆除,理應可以發現一些殘留物,但目前不論海上或岸邊,連一小片都找不到;海洋委員會海保署副署長李筱霞16日也在立院表示,已派8名潛水員潛入佳冬案場海域,深度約6到10米,不論目視或觸摸,都沒有發現光電板蹤跡。
查核中心表示,「光電板拆了」與「光電板掉到海裡」兩種說法互相對立,在社群演變成「信者恆信」的立場表態,在進一步證據出現之前,都很難說服對方。
查核中心提到,也有網友擷取經濟部圖卡照片,宣稱在浮台殘骸找到光電板,但這其實是錯誤訊息。照片物體是以HDPE材質製成的塑料走道踏板,不是光電板。部分粉專在官方澄清之後,已經修改發文內容,但照片早已經在網路社群散布,這樣的錯誤訊息無助釐清事實,卻持續強化「浮台上有光電板」的論述。
查核中心強調,直到目前,台灣法令根本無法設置海上光電,商業應用不可行,官方也沒有具體推動進程,旭東的實驗僅是浮台的基礎建設,距離實現海上光電還有漫長的道路。
(推薦閱讀)友邦行生變?賴清德證實近期不出訪 媒體人酸: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
《風傳媒》讀者大調查!光電議題爭議不斷,你怎麼看?
你最關心的話題,就是我們該追蹤的議題。
打開你未曾知曉的台灣產業內幕!☛點我填問卷,說說你想瞭解的光電議題真相
顯示全部
留言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