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爆80週年 倖存者活陰影中、記憶凋零
[NOWnews今日新聞]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兩座城市瞬間化為焦土,估計造成了10萬至20萬人死亡。高溫、衝擊波與核輻射,在瞬間摧毀城市,也留下無法癒合的身心創傷。這場人類歷史上首次、也是至今唯一的實戰核武攻擊,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戰爭的終點;但對全人類而言,這是進入核子時代的開端,更揭開冷戰時代核武競賽的序幕。如今距離原爆發生已過整整80年,儘管日本年年為此舉行和平儀式,但在戰爭仍傳的現今,和平的呼籲是否能在當代社會產生作用?
人類史上首次實戰核武攻擊
1945年,在德國投降之後,二戰歐洲戰場結束,但亞洲戰場的太平洋戰爭仍在進行。美國在當年8月6日駕駛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下鈾235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3天後的上午11點2分,另一顆鈽239原子彈「胖子」(Fat Man)從長崎高空9600公尺投下。「小男孩」與「胖子」聯手奪走數十萬人性命。
原子彈從高空被投下,爆炸的瞬間,強烈的熱波與大量的核輻射侵襲地面,熱波使得周遭的空氣膨脹形成強勁的爆風。在強勁的爆風、熱波、核輻射交互作用下,城市瞬間成為火海,方圓半公里內幾乎所有建築物都倒塌、遺體面目全非。
當時接近戰爭尾聲,年屆兵役年齡的成人男性受到徵召,多數已被迫趕赴戰場前線,因此多數的舊制中學和女學校的學生們被動員,協助清理毀壞的房子等。當原子彈在上空爆炸之際,在原爆點附近的地區,至少有6000名學生罹難。
在廣島與長崎,究竟有多少人在原爆中犧牲?實際上,直至今日仍舊連基本的數據也不得而知。一般認為,廣島約有14萬人死於這次原爆,長崎則至少有7.4萬人。核彈之後數月,數以萬計的人因輻射病、燒傷和脫水而死去。
廣島與長崎兩座城市的原爆浩劫,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終結了日本在亞洲廣大地區的帝國統治,這段歷史在過去80年間已被廣泛記載。
「人類製造的地獄」
在原爆發生之後,倖存者們試圖理解自己和家人究竟碰上了什麼事情時,看起來健康的人也開始陸續死亡。原爆倖存者中原健治回憶道,「爆炸後,人們用梳子梳頭時,頭髮會掉下來。如果頭髮掉下來,大概就會在四、五天之後死亡」,「雖然我那時候還是孩子,但我還記得,我每天早上起來會拉拉頭髮,如果掉下來我會非常難過。這種恐懼持續了很久」
從原爆倖存只是開始,輻射讓人們在接下來的日子生病,即使當下不在爆炸區域的人,身體也出現了異狀。
田中聰司表示,儘管只有暴露在較為微量的輻射中,已經做過了六次癌症手術,且常常進出醫院,他18個月大時,隨著母親回到市區內尋找失散的親人。他提到,有數據顯示,向他這樣從小暴露在原子彈輻射中的人,在老後就會受到影響。
在廣島原爆後三年出生、現居英國威爾斯的京子.吉布森,小時候體弱多病,還曾經中風、長過腫瘤。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前,京子.吉布森甚至才剛接受了兩次乳癌手術,至今生活仍深深受到影響。她表示,當時廣島是「地獄之地」,是一個「人類製造的地獄」。
原爆記憶漸逝
據日本官方統計,截至今年3月,持「被爆者健康手冊」的人數減至9萬多人,首度跌破10萬人,平均年齡為86.13歲。更有民調顯示,對於原爆的記憶,已有近3成受害者表示「完全不記得」。
即使核戰的陰影仍然存在,原爆發生至今已80年,當時年紀是大人的受害者逐漸凋零,離開人世,年幼者或是還在母胎內的受害者對當年的記憶淡薄,而當時10幾歲的受害者,年紀漸漸高齡化,無法傳述當年的受災經驗。
隨著親歷者逐年凋零,社會如何延續對原爆的記憶,成為重要課題。廣島和平紀念館與長崎原爆資料館多年來透過展覽、教育與虛擬導覽試圖留下歷史證據,也在學校推動「和平講話」計畫,讓年輕世代接觸過去。
不過,在資訊爆炸與價值多元的時代,原爆紀念儀式的社會關注度似乎不若以往高昂。部分年輕人認為戰爭與自己無關,對廣島、長崎的歷史只停留在課本內容。與此同時,近年國際局勢動盪,世界各地衝突不斷,有關戰事的升級和新的核武競賽的威脅都越來越大,俄烏戰爭爆發後核武再次被提及,北韓頻繁試射飛彈,美中對抗升溫,日本自身也開始加強防衛政策,使「和平」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選項。
今年,廣島與長崎也將舉行和平紀念儀式,但現今世界,擁核國數量未減,核威脅甚至有升高趨勢。80年是一段漫長的歷史,也可能是遺忘的距離。原子彈所造成的傷痛無法抹去,但和平的價值也並非自動延續。如何讓下一代記得過去、珍惜現在,或許正是這場紀念的真正意義所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