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口臭、放屁多恐是毒素累積警訊!「這天然食物」竟藏高毒性,吃多恐傷免疫

女人我最大

更新於 10月20日16:45 • 發布於 10月20日16:45

總覺得容易疲倦、腸胃不適、甚至口臭與心情鬱悶?這些看似小問題,可能正是體內毒素堆積的警號!營養師岡清華指出,當身體與自然失衡,毒素就會逐漸累積,影響健康與情緒。若想有效排毒,關鍵並非依賴補充劑,而是從日常飲食開始,避免高毒素食物如加工品、過量發酵食品、小麥製品,以及含凝集素的天然食材,才能真正改善體內環境,恢復活力與健康。

體內毒素太高嗎?留意以下7大警號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體內為何會累積毒素?身兼營養師、《無敵排毒大全》一書的作者岡清華,以印度古典醫學阿育吠陀(意為生命的科學)為基礎,指出人體是自然的一部分,當身體與自然不調和,體內便會累積毒素,令機能下降,引起疾病。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毒素過多」呢?以下7大警訊值得特別注意。
1. 堅持健康飲食,腸胃一樣欠佳。
2. 慢性疲勞,每天都感精力不足。
3. 無故心情鬱悶。
4. 口腔很黏,舌苔白色。
5. 皮膚狀態欠佳。
6. 多屁,口臭。
7. 大便濕重。

減少攝取4大高毒素食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身體受毒素污染,即使不停攝取營養,也不能從根本改善問題。所以,首要是排毒,把體內堆積的毒素排出,才能有效改善身心健康。說到排毒,大家可能會即時想到健康補充劑,其實,最有效的排毒方法是從生活和飲食習慣入手。食物,是身體吸收毒素的重大來源,減少甚至停止攝入毒性高的食物,是排毒的基本步。原來4大毒物,有的竟然是人所共知的健康食品。

4大高毒素食物:非自然物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經化學加工,也大量使用防腐劑,這些非自然物質,會加重消化系統負擔,易殘留於體內。還有精製食物,如白砂糖。在精製過程中,礦物質、維生素等全部流失,人體反而要消耗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來消化,導致排毒機能下降。

4大高毒素食物:發酵食品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發酵食品如乳酪、泡菜、納豆等被認為可改善腸道環境,有益健康。但原來都可能會成為毒物,原因是攝取過量。發酵食物固然有它的好處,但過量進食,反而會令腸內細菌失衡,易出現炎症和便秘等,也是產生毒素的原因。

4大高毒素食物: 小麥製品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以麵包為主的小麥製品,也是種高毒素食物!在人類為了追求產量而不斷進行的改造配種下、現代小麥的結構已經完全改變,當中的蛋白質(麩質及胚凝集素等)被攝入後,已被證實對健康有破壞性影響。

4大高毒素食物:有毒天然食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來自大自然的東西也會含高毒素,要注意含大量凝集素的蔬果。代表有:豆科植物、穀物(特别是全穀物)、茄屬蔬果(如番茄、馬鈴薯、茄子、甜椒等)。研究指凝集素對腸道微生物有不利影響,可導致超重和免疫系統疾病,它存在植物性食材中,很易成隱形禍首。不過浸泡和烹煮可令凝集素含量大大降低至對大多數人安全的水平。

更多內容:Jane Goodall逝世|曾17次訪華 一生為研究、環保奔波籲保持希望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整理:游軒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立即加入『女人我最大官方帳號』美麗祕訣、每日運勢、好康優惠搶先看!

延伸閱讀:

孫淑媚44歲真實狀態美瘋了!馬甲線+逆生長神顏登上熱搜,網驚:根本韓女團成員!

TWICE大尺度登維密秀!志效胖到遭譏大嬸→娜美身材,3個月狂瘦16kg方法曝光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潮流時尚相關文章

01

韓女砸3億整型400次「連肚臍、耳朵都動刀」!揭背後陰影:男友嫌醜讓她自卑3年

Styletc
02

時尚網紅列「衣櫃必有10單品」!一衣多穿搭出24+種造型,5分鐘就能輕鬆出門

女人我最大
03

只靠深蹲就能瘦?編輯親測一個月激瘦4公斤!不節食照常吃,褲子尺寸秒從L→S!

女人我最大
04

冬天上衣這樣買最顯瘦!3個時髦女生必學的冬季上衣「肩線修飾術」,告別寬肩、窄肩&厚背

GirlStyle 台灣女生日常
05

身分證有「1」招待頂級肉盤!雙11餐廳優惠整理:「法式焗龍蝦」免費吃

女人我最大
06

「已經結婚了,卻還是忍不住對另一個他動心…」 掉進情感難關該怎麼挽救自己?

姊妹淘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