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野牛放牧非破壞,反助黃石生態復甦
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科學家揭曉了自由遷徙的美洲野牛如何重塑整個生態系統。這項由華盛頓與李大學、國家公園管理局及懷俄明大學合作的研究,發表於《Science》,指出野牛不僅是大型草食動物,更是推動營養循環和提升草原健康的關鍵力量。
研究團隊聚焦於黃石現有約 5,000 頭野牛的遷徙行為。這些野牛每年往返超過 1,000 英里,沿著約 50 英里的遷徙路線集中於河谷覓食。雖然牠們的密集啃食看似「過度放牧」,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氮循環,使植物不但能保持正常生長,營養價值更提升了約 150%。其機制在於野牛啃食後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進而釋放更多植物可吸收的氮肥,讓草地維持低矮、茂密且富含養分。
顛覆以往「放牧壓實土壤、降低生產力」觀念
研究團隊於 2015 至 2021 年進行田野實驗,設置可移動及固定隔離區,比較有無野牛啃食的差異,並結合衛星影像與 GPS 追蹤數據來描繪影響範圍。結果顯示,黃石的草原在野牛持續放牧下,不僅土壤養分儲存穩定,植物群落多樣性提升,生產力也未受損。這與一般認為「過度放牧會壓實土壤、降低生產力」的觀念大相逕庭。
研究者指出,野牛遷徙所帶來的營養異質性與草原變化,與非洲塞倫蓋提地區角馬族群恢復後的生態效應相似。這意味著,恢復大規模自由移動的野牛群落,不僅有助於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復甦,也讓我們看見 19 世紀末野牛幾近滅絕前的自然景象。
這項研究凸顯黃石在生態復育中的示範意義:相比圈養於小型圍場、由人為控制數量的傳統做法,讓野牛自由遷徙並大規模活動,才真正釋放牠們對生態的正面影響。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Jacob Frank National Park ServiceBY 4.0)
參考論文:
1、Yellowstone’s free-moving large bison herds provide a glimpse of their past ecosystem functionScience
延伸閱讀:
1、古歐洲城市的秘密:牛不是為吃的,而是…為了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