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研究:野牛放牧非破壞,反助黃石生態復甦

明日科學

更新於 09月01日09:05 • 發布於 09月01日09:00 • 高 詩豪

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科學家揭曉了自由遷徙的美洲野牛如何重塑整個生態系統。這項由華盛頓與李大學、國家公園管理局及懷俄明大學合作的研究,發表於《Science》,指出野牛不僅是大型草食動物,更是推動營養循環和提升草原健康的關鍵力量。

研究團隊聚焦於黃石現有約 5,000 頭野牛的遷徙行為。這些野牛每年往返超過 1,000 英里,沿著約 50 英里的遷徙路線集中於河谷覓食。雖然牠們的密集啃食看似「過度放牧」,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氮循環,使植物不但能保持正常生長,營養價值更提升了約 150%。其機制在於野牛啃食後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進而釋放更多植物可吸收的氮肥,讓草地維持低矮、茂密且富含養分。

顛覆以往「放牧壓實土壤、降低生產力」觀念

黃石公園的美洲野牛遷徙路徑與生態互動。 (A) 野牛如今佔據黃石北部草原草食動物生物量的主要部分。 (B) 每年春季野牛由西部低海拔地區出發,邊遷徙邊產仔,跟隨新鮮植物生長的「綠色波浪」前進;夏季在氾濫平原與濕草地形成「放牧草坪」供幼牛成長;入秋轉往高地草場;冬季則西移避雪。 © 熱點圖顯示野牛在 3 至 8 月不同月份的遷徙集中區域。 (D) 主要遷徙路線橫跨黃石北部約 100 公里,受地形、濕度與植物生長時序影響,形成複雜的遷徙節奏。圖/《Science》

研究團隊於 2015 至 2021 年進行田野實驗,設置可移動及固定隔離區,比較有無野牛啃食的差異,並結合衛星影像與 GPS 追蹤數據來描繪影響範圍。結果顯示,黃石的草原在野牛持續放牧下,不僅土壤養分儲存穩定,植物群落多樣性提升,生產力也未受損。這與一般認為「過度放牧會壓實土壤、降低生產力」的觀念大相逕庭。

研究者指出,野牛遷徙所帶來的營養異質性與草原變化,與非洲塞倫蓋提地區角馬族群恢復後的生態效應相似。這意味著,恢復大規模自由移動的野牛群落,不僅有助於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復甦,也讓我們看見 19 世紀末野牛幾近滅絕前的自然景象。

這項研究凸顯黃石在生態復育中的示範意義:相比圈養於小型圍場、由人為控制數量的傳統做法,讓野牛自由遷徙並大規模活動,才真正釋放牠們對生態的正面影響。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Jacob Frank National Park ServiceBY 4.0)

圖片來源:Science(CC BY 4.0)

參考論文:
1、Yellowstone’s free-moving large bison herds provide a glimpse of their past ecosystem functionScience

延伸閱讀:
1、古歐洲城市的秘密:牛不是為吃的,而是…為了肥料!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歇腳亭」全台僅剩3門市!台南店9月底熄燈 在地人嘆:時代的眼淚

三立新聞網
02

膨風「最佳辯士」遭5校封殺35天考回醫學系 學霸吐心聲:母親1句話點醒我

鏡週刊
03

「個性活潑」國中女嗆師:求我啊、沒被打過!高中部急發聲明 3點切割

三立新聞網
04

銀行帳戶2個月鎖2次「臨櫃排解凍」 男怨擾民

TVBS
05

扛10口溫飽!花蓮男主動脈剝離腦死 9女兒、妻子頓失依靠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