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霜降入深秋!氣溫驟降、早晚溫差擴大 通勤族掌握放鬆與保暖兩道防線
隨著霜降節氣到來,氣候正式邁入深秋。早晚寒氣漸重,白天仍保有陽光餘溫,日夜溫差可達10度以上。根據中央氣象資料顯示,霜降前後台灣北部清晨低溫平均落在18至20度,對於每日早出晚歸的通勤族而言,體感變化特別明顯。若衣著或作息未調整,可能感受到肩頸緊繃或精神負擔較重。
溫差驟降影響循環 肩頸緊繃、頭暈是警訊
深秋氣溫下降,人體為了保持熱能,血管會自然收縮以減少熱量流失。當溫差過大或冷風直灌頸部時,肌肉容易反射性緊繃,使血液循環變慢。
不少通勤族早晨起床後或夜間下班時會感到「頭重頸硬」,其實這是身體正在對抗外界溫差的自然反應。若未及時保暖或放鬆筋膜,長期忽略保暖與放鬆,可能使肌肉不適與緊繃感加劇。
頸部保暖+身體放鬆 是深秋通勤的雙重關鍵
要讓身體順利應對氣溫變化,「頸部保暖」與「放鬆緊繃」同樣重要。
外出時可搭配立領外套、圍巾或薄帽款,形成隔絕冷風的第一層防護;回到室內後,可利用溫熱毛巾敷於頸後,有助放鬆頸部壓力與舒緩緊繃。
此外,長時間通勤的上班族,也可在通勤途中進行簡單的深呼吸練習或肩膀環繞動作,有助身體舒展筋骨、緩解緊張感。
穿搭不只保暖,更要懂「呼吸」
許多人為了保暖選擇厚重外套,反而導致流汗後受風著涼。建議可依時段變化採分層穿法:清晨與夜間增加防風外層,中午氣溫升高時則適度脫下,保持體表乾爽。
材質方面,建議選擇透氣舒適、具調節溫度功能的布料,例如遠紅外線纖維、竹炭纖維或快乾棉,能讓身體在溫差之間自如調節,不必忍受忽冷忽熱的落差。
WIWI呼籲:通勤舒適=穩定循環+自在呼吸
WIWI提醒,霜降之後的天氣變化快速,通勤族可提早準備輕便好收納的防風外套與圍巾,應對早晚寒風;同時也別忽略內在的放鬆與節奏調整。
適度伸展、穩定呼吸與留意姿勢變化,有助減少身體不適感、協助適應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身體壓力。
飲食與作息也能幫助「抗溫差疲勞」
除了外在保暖,飲食與睡眠也會影響身體的抗寒能力。建議多攝取含蛋白質與鐵質的食物,如黑芝麻、堅果、深綠蔬菜與雞蛋,幫助維持能量;晚間減少咖啡因攝取、維持固定睡眠時間,有助身體恢復日常節奏,提升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為季節生活保健資訊分享,不具任何醫療建議或診斷效力,僅供讀者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洽專業醫療人員。
延伸閱讀:
・WIWI溫感衣
・健康精選文章
・WIWI官方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