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67歲老翁出院不到一週又昏倒...一查竟是「肺阻塞」患者合併心血管病 醫:惡化後風險增4.6倍

信傳媒

更新於 11月04日04:51 • 發布於 11月04日04:50 • 陳稚華
一名67歲肺阻塞患者出院不到一週再度昏倒,經診斷為肺阻塞合併心臟衰竭。(圖為示意,圖片來源/freepik)

一名67歲肺阻塞患者,曾因急性惡化至急診就醫,出院不到一週卻因胸悶氣促昏倒,送醫後診斷為「肺阻塞合併心臟衰竭」,肺功能僅剩不到一半。

根據衛福部113年死因統計,慢性阻塞性肺病為國人第8大死因,死亡人數達6,193人。醫師指出,這並非個案,肺阻塞(COPD)惡化後不僅傷肺,更會「傷心」,顯著提高心血管事件與死亡風險。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4日公布「2025台灣肺阻塞風險暨照護普查」,針對北中南東15家醫院、1,240名病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1%患者同時罹患心血管疾病,而曾發生急性惡化者,其心血管事件風險上升達4.6倍。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OLD)也於2025年治療指引中,首度納入「心肺風險」概念,提醒臨床須正視這個雙向惡性循環。

為什麼肺會「傷心」?民眾又該如何預防「肺阻塞合併心臟衰竭」?

為什麼肺會「傷心」?新指引揭心肺風險關聯機制

「肺阻塞與心臟病之間的關係,其實比想像中密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蘇剛正指出,肺阻塞導致全身慢性發炎,會造成血管內皮受損、血小板活化與血栓形成,再加上低血氧及肺過度充氣,心臟回流量減少、心輸出下降,容易誘發心律不整、心肌缺氧與衰竭。

相反地,心血管疾病也會惡化肺部功能,例如心衰竭會造成肺泡水腫、肺高壓,使患者呼吸更加困難。蘇剛正表示,這種「肺傷心、心又害肺」的惡性循環,是COPD病人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進一步指出,普查結果也揭示6大高風險因子:呼吸困難、症狀問卷分數高(mMRC≥2或CAT≥10)、頻繁咳嗽咳痰、肺功能低於50%、中重度惡化史、以及心血管共病者。若病人同時具備上述條件,發生肺阻塞惡化的機率將是低風險族群的8.1倍。「因此早期識別與多面向介入,是防止病情惡化、避免致命風險的關鍵。」

研究顯示,肺阻塞惡化者心血管事件風險高出4.6倍。(圖片來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
「肺阻塞6大風險評估」能快速識別高風險患者、預防病情惡化與心血管事件。(圖片來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

健保署修訂肺阻塞P4P方案:納入心血管評估、提升照護誘因

為落實早篩早治,健保署署長陳亮妤表示,健保署自113年起推動「慢性阻塞性肺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COPD P4P),目前已有211家院所、約2.8萬人受惠。

新版本方案將於115年1月1日實施,首度依據2025年GOLD指引,強化急性惡化期的心血管風險評估,並簡化指標、增加醫療團隊照護點數與獎勵,總經費增加2,500萬元。

「希望鼓勵更多醫療院所參與,從門診到住院都能提供持續、整合的照護,」陳亮妤指出,這項方案不僅有助病人穩定病情,也能減少再入院率與死亡率。

「5大預防惡化行動」助穩定病程,戒菸者心血管風險降25%

蘇剛正表示,從數據來看,肺阻塞病人若曾急性惡化,短期內心血管事件風險暴增4.6倍,即使6個月至一年後仍高於穩定期族群。他強調,要降低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落實「5大預防惡化行動」,包括:

1. 戒菸:戒菸者的中重度惡化風險比持續吸菸者下降31%,心血管惡化風險降25%。
2. 接種疫苗:包括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有效降低惡化12%。
3. 肺復原治療:可減少惡化17%,但目前執行率僅約15%。
4. 規律使用吸入劑:穩定肺功能、防止急性發作。
5. 營養補充與評估:近1/4患者有「過瘦」問題,僅4%曾接受營養評估,顯示營養介入仍有待提升

蘇剛正指出,這5大行動不僅能改善肺功能,也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實踐「先保肺、再護心」的治療新趨勢。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指出,肺阻塞長年居十大死因之一,且常被誤認為老化或感冒引起的咳嗽、喘,導致診斷率不足。為提升民眾病識感,國健署除導入PUMA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於門診與健檢場域,協助早期發現外,也持續推動戒菸計畫,全台已有近3,000家戒菸合約機構,涵蓋率達99.5%,113年服務人次超過43萬人次。

「肺阻塞防治的第一步,就是讓病人意識到咳、痰、喘並非正常老化,而是疾病警訊,」沈靜芬表示,國健署也與學會合作推動肺功能檢測(肺量計)普及,針對菸齡超過20包年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鼓勵進一步胸腔科篩檢。

戒菸、參與肺復原都是避免肺阻塞病人惡化的重要行動。(圖片來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

專家呼籲:肺阻塞不只是「氣喘不過來」,更是全身性疾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提醒,肺阻塞已不再被視為單純的呼吸道疾病,而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疾病。陳育民強調,除肺部病變外,患者往往伴隨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或焦慮憂鬱等問題,「治療重點不只是止喘、化痰,更要防止惡化與共病發生,這需要醫療、健保、公共衛生三方聯手。」

隨著2025年「世界肺阻塞日」即將到來,醫界呼籲全民重視「心肺共防」觀念,戒菸、打疫苗、規律吸入治療與良好生活習慣,都是守護健康的起點。

蘇剛正醫師呼籲別等喘到沒力才就醫,早期治療才能避免心肺雙重風險。(圖片來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

蘇剛正也再次提醒,「當肺生病時,心臟也會跟著受苦。別等氣喘吁吁才看醫生,從現在開始,為你的心和肺一起呼吸。」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06

性成癮能戒斷嗎? 醫曝需探討情緒、控制感的背後成因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