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中國新創數量斷崖式下跌:從5萬到1,000家,背後發生什麼事?

創業小聚

更新於 2024年10月09日02:33 • 發布於 2024年10月08日00:12 • 蔡愷恆

數年前,中國是全球創業者眼中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如今卻面臨嚴峻寒冬。

在經濟、政治壓力以及融資枯竭的影響下,中國新創數量大幅降低,從2018年高達5萬間的高峰期,到2023年僅成立1,000間,呈現斷崖式下跌。就連被視為新創指標的獨角獸數量,更在短短2年內直接腰斬,新創產業的困境可見一斑。

面對資金退潮和產業環境的劇變,中國新創和投資者該如何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哪些領域仍有可能走出寒冬?

中國獨角獸數量降低:疫情、中美關係緊張也阻撓新創發展

中國郊區散佈著空曠荒廢的新創園區。建築物內空無一人,地面生灰,宛如鬼城。難以想像此處5年前有蓬勃發展的新創產業。

根據《金融時報》,中國市場曾是創業者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舞台,其引述業內人士表示:「當時,創投和私募股權界的人就像宇宙的主宰者,他們是中國最樂觀的人。但現在幾乎看不見他們了。」

中國的IC產業在過去3年中創造了比其他任何行業更多的獨角獸企業,儘管當地新創公司面臨著日益增長的融資壓力。

獨角獸被視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中國新獨角獸數量卻逐年下降,從2021年的192家,減少到去年的106家,成功上市的獨角獸數量,更從2021年的31家降至2023年的19家。

不過,中國新創公司如今面臨的困境,不只是因為政府政策的壓力,國內外大環境的變化,以及產業自身的泡沫化問題都是原因,這股寒冬甚至已蔓延到投資機構。字節跳動的投資方Source Code Capital裁減了1/3的員工,紅杉中國(HongShan)和高瓴(Hillhouse)也縮減了在北京的辦公室。

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

過去,中國因成立太多新創,卻沒有做出差別性,導致產業泡沫化。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高級研究員Sebastian Mallaby指出,中國創投圈已經出現「負債心態」,這意味著「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實驗將會減少,可能使中國無法達到科技的最前線」。

雪上加霜的是,近4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發展,清零政策更大幅改變了消費習慣。此外,中國政府推行的「反貪腐」政策,也讓許多官員擔心投資高風險的民間產業會引來不必要的關注,因此資金流動趨於保守,而這對新創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

失去消費力和投資動能的中國市場,成為當地新創發展的巨大阻礙。而在美國股市市場,中國獨角獸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障礙,中美關係緊張,更讓中國新創資金來源更加限縮。

美國在今年6月修改《晶片與科學法案》,限制美方資金投資威脅國安的中國企業,如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系統。「過去,美國的有限合夥人只想會見中國的基金,而其他市場如印度則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金融時報》在報導中引用一位投資者的話,他表示,「如今,我們就像痲瘋病人。他們不想靠近我們。」

在美國的股市市場,中國獨角獸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障礙,這使得美國創投——曾經是中國的重要資金來源——對中國新創公司的投資變得更加謹慎。

困境中求生:中國新創轉向IC和AI領域

「現在創業沒有好理由,」一位上海的創業家悲觀地表示,「為什麼要冒險?我們已經有5年的失敗經歷了。」

面對資金退潮和嚴峻的市場環境,中國新創公司被迫尋找新的出路。除了自籌資金,中國的新創生態系統更依賴於政府的支持。

全球創業網路CEO兼創辦人Jonathan Ortmans在浦江創新論壇上指出,中國正積極透過國有資金投資新創,例如8月由國有的中關村發展集團成立的北京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高達85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84億元)。

目前,資金也逐漸轉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質生產力」(由習近平提出的經濟術語)產業,特別是積體電路和新能源汽車等硬體產業,反映出中國政府正積極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此外,中國新創也從過往關注的消費科技或教育等領域,轉向風險較低的製造業,特別是新能源、積體電路和新材料等硬科技產業。中國新經濟創投服務商IT Juzi的資料顯示,2023年這些先進製造公司佔新創公司的30%以上。

儘管大多數科技領域都受到融資冷卻的影響,但《金融時報》指出,人形機器人和電動飛行車這兩個領域,仍因被列入官方文件而受到資金的青睞。

對此,《KPMG》2024年第一季的報告也指出,目前中國新創以硬體和AI為主。如電動車新創IM Motors、專注於發展AI的悅智安面以及太空科技新創Yuanxin Satellite,都是推動亞洲的創投總投資額。

然而,多位專家表示,這些新興產業的商業化之路仍然遙不可及。

以電動車為例,歐盟仍在審查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法。同時,澳洲也因為危險性過高考慮禁止進口。至於AI產業,OpenAI則停止在中國的服務。中國政府與新創產業在制定新政策後,是否會恢復原先榮景,仍需持續觀望國際以及中國國內趨勢與政府決策。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China Briefing News》、《Statista》、《CHMP》、《BBC中文網》、《中央社

延伸閱讀

歷經假帳、下市風波,瑞幸咖啡4年後製霸中國的2大關鍵
台灣軟體「一團糟」?在矽谷的軟體人揭2大台美差異:生態系與專業分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5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73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