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多年買房,朋友卻只注意模型櫃…艾蜜莉寬慰:投資不是表演,紀律為上
有一位在銀行工作的網友大大,他跟我分享搬新家的喜悅,雖然每次朋友來訪,他是想炫耀新房,但朋友們好像都搞錯重點。
房子不大,但畢竟是他努力工作和投資10幾年的成果,不過搬家後,他有件事很在意,那就是自己努力多年才買的房子,朋友們來訪,卻只對他的音響、模型櫃感興趣,他不禁覺得:「大哥大姐,討論一下房子本體好嗎?房子才是重點!」
不是說這樣不好,而是他有點感慨,10幾年來努力存錢、投資、不亂花錢的紀律,大家好像看不到,反倒是那些簡單的小東西、小物品引來最多稱讚——這其實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身邊的人會為我們新買的高級家具、家電給予讚賞,還是會為我們存下的第一桶金或買房頭期款感到驕傲?
我們賺來的錢,說穿了就是2種用法,一種是拿去滿足眼前的生活品味,另一種則是用來建構未來的自由。而我們身處的環境,很可能會在我們沒察覺的時候,悄悄影響了財務選擇,且環境不只會影響我們「怎麼花錢」,也會影響我們「怎麼投資」。
舉例來說,如果生活在每個人都在討論名錶、名牌包,或是高級餐廳開箱的圈子,那麼我們想存錢、投資、過簡單生活,也許反而會被說:「幹嘛那麼辛苦?」「錢不是拿來花的嗎?」
同樣的,在投資這件事上也是。如果常常接觸一些投資社群,整天都在貼對帳單、吹捧一夜致富的翻倍股,那你的判斷力或是價值觀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往這個方向走,像是開始質疑自己每個月定期定額ETF或長期投資是不是太無趣,又或是懷疑自己1年領下來的股息是不是根本小巫見大巫…,總歸來說,就是「嫌自己賺太慢」,於是就這樣,你的心態逐漸被同化了。
但事實是,財務自由這件事,真正會累積成果的,是時間與紀律,並不是那些一時的高光時刻。
再舉一位大大的訊息來分享:她說自己這幾年都默默存ETF,沒跟風當紅的AI股、也沒參與高槓桿操作,常常被朋友笑「這樣報酬率有比較高嗎?」其實她有點動搖,甚至一度也想過「不然試試看找飆股好了…」,直到後來,看到她原本差點下手的某檔小型股大跌3成,才趕緊又把手縮回來。
她也告訴我,她發現很多人談投資,更像是在表演。表演什麼?表演自己買得多準、賺得多快、報酬率有多誇張,可是表演完之後,有多少人留下來跟自己討論風險、談資產配置,提醒我們自己的財務目標是什麼?其實這些才是關鍵。
在全球股市都好的當今環境,當然,維持自己的節奏確實不容易,因為看到別人賺快錢的分享,說投資某檔股票賺了快100%,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落伍了?但冷靜想想,今天我們選擇穩健的價值投資,不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不用再追趕別人、擁有自己的自由嗎?如果最後我們又回到不斷比拚報酬率、比資產成長速度的循環,那我們就錯過了最初想走這條路的原因。
我之前有提到,投資很簡單、但也很難,因為不需要非常多非常多艱澀知識,只需要2樣東西:
1.願意忍住短暫的情緒、照著計畫執行的紀律。
2.能夠長期投資,不會被市場帶偏的環境。
最後,再回到那個簡單的問題:「身邊的人是會為我們穿什麼、戴什麼、開什麼而讚賞?還是會為我們默默存下的那一筆資產,默默堅持的那份紀律感到驕傲?」畢竟,環境會慢慢改變我們自己用什麼標準來看待「成功」這件事,最終塑造出我們的投資行為。
找到一群價值觀相近、願意討論「想過什麼樣的人生」的人,會比找到下一檔飆股來得更重要——擁有值得同行的人與方法,才能讓我們從容走得遠,也走得穩。
最後想問大大們,朋友到訪家裡,都先注意什麼?是家裡的沙發、音響,還是那些辛苦投資才買到的房子或裝潢呢?歡迎和我分享你遇過的趣事。
溫馨提醒:以上非任何形式個股買賣建議,投資之前請獨立思考、不要跟單,自己為自己的錢負責喔!
本文獲「艾蜜莉-自由之路」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昨天賣、今天買,搶賺快錢恐賠更多?艾蜜莉分享前輩名言:耐心才是致富之道
▶逾3萬元股息入帳,反應超淡定?艾蜜莉分享實例:投資價值,是要讓生活變好
小檔案_艾蜜莉(張紫凌)
1982年生,大學畢業後積極自學投資理財方法,2008年開始投入股市,用自創估價法,鎖定股價被低估、年年配發股息的穩健公司買進,將180萬元本金滾成600多萬元資產,著有《小資女艾蜜莉──我的資產翻倍存股筆記》、《艾蜜莉教你自動化存股──小資也能年賺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