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牙齒咬一下就痛?別急著植牙!牙醫教你分辨5種牙裂處理方式

美醫誌

更新於 6小時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在吃東西時,牙齒突然像是被電到一樣痛的不得了,過好一會之後,也沒有好轉,還持續的悶痛?小心,這可能是「牙齒裂掉」的警訊喔!牙齒裂開不只會痛,如果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甚至可能導致牙齒完全斷裂,甚至只能拔掉!到底牙齒裂開該怎麼治療,各種類型的牙裂和症狀又是什麼?日常我們該如何避免牙齒裂開呢?本文就來帶大家好好認識牙裂,守護你的牙齒健康。

咬東西時「像被電到」?小心是牙裂警告!

牙裂的初期症狀,可能在外觀上並不明顯,或是出現輕微的裂痕,但常常在咬到硬物時突然疼痛,像是瞬間被電到,有些人則會感到持續的悶痛或脹痛。有時甚至在沒有進食的時候,也會感到牙齒內部隱隱作痛,這些都可能是牙裂的警訊。

但牙裂的症狀非常多,所以很容易與其他牙科疾病搞混,例如蛀牙或牙周病。因此,林為成醫師提醒,一旦出現異常的牙痛或敏感情況,務必及早諮詢專業牙醫師,透過詳細檢查確認是否是牙裂導致。

五種常見牙裂類型,及早發現,盡早就醫

當牙齒承受瞬間過重的咬合力量,就可能會裂開或破碎,並且根據牙齒裂痕的位置與深度不同,伴隨不同的疼痛或不舒服,常見的牙裂可大致分成以下五種類型:

1.琺瑯質表面裂痕

屬於最輕微的牙裂類型,表面的意思,即是肉眼可見裂痕,通常不會深入牙齒內部。如果沒有症狀,可以先定期觀察,但當出現敏感或疼痛,就需做牙套保護起來。

2.咬頭斷裂

牙齒的牙冠處碎裂脫落,常見於後牙,可能影響咀嚼功能。不一定有裂到神經,因此初期可能不會有症狀。

3.裂齒(深層裂痕)

裂縫已深入牙本質,有可能波及牙神經,若神經受損則需根管治療。

4.劈裂牙

裂痕延伸至牙根,通常傷及神經,牙齒結構已嚴重破壞,保存困難,多需拔除。

5.垂直牙根斷裂

是最嚴重的牙裂狀況,牙齒如同柴火般劈成兩半,幾乎無法救治,必須拔除。

儘管牙裂有這麼多種類型,大多無法單靠肉眼判斷,因此還是需要請牙醫做詳細的檢查,了解牙齒破損的程度、是否傷及神經,來規劃合適的療程,看是否要持續觀察、做根管治療,或是需裝上牙套保護,甚至是需要拔除。

牙齒裂開怎麼辦?不治療可能導致大風險?

牙裂的嚴重程度,會大大影響這顆牙齒是否得以留存。如果裂開的範圍越大且越接近牙根,保留的難度就越高。如果放著不管,也會提升感染的風險。

針對不同的牙裂類型,治療方式也不同,如果只是琺瑯質表層出現裂痕,經過牙醫評估後,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可以定期觀察,當出現疼痛再依建議製作牙套加以保護即可。

咬頭斷裂、裂齒,則需評估是否裂到神經。如果沒有傷及神經,可以直接製作假牙保護起來,若裂到神經則必須小心處理,否則反而演變成牙髓炎,面臨拔牙的風險,必須先盡快進行根管治療,再製作牙套保護。

劈裂牙、垂直牙根斷裂:通常因為裂開的範圍過大,牙齒難以再修復,必須拔牙後安裝假牙或植牙其他重建療程。

這些人特別容易牙齒裂開?你中了幾個?日常掌握這幾點,守護牙齒健康

1.40歲以上病人
2.男性
3.國字臉
4.愛吃硬的東西
5.華人

牙裂是很難自己好的,因此容易牙裂的族群,需要多加注意!例如40歲以上的病人,由於牙齒已經長期使用、磨耗,結構相對脆弱,而男性或國字臉的人,通常咬合力較強,因此也更容易造成牙齒受力過度而裂開。

而愛吃硬的東西,例如經常咀嚼檳榔、冰塊、骨頭等食物,會讓牙齒承受高強度壓力,也會增加裂痕風險。林為成醫師也補充,其實華人的體質比西方人更容易牙裂,這與咬合習慣、飲食文化有關。

也因為牙裂一旦發生就很難恢復,看似小小的裂痕底下,實際可能傷及神經,甚至形成膿包或導致牙髓壞死,因此若有咬到硬物疼痛、牙齒敏感或莫名疼痛等情況,千萬不能自行判斷或延誤就醫,須尋找豐富經驗與專業設備的牙醫團隊,接受檢查與治療,才是守護牙齒健康的不二法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不是蛋餅、麵包!早餐「這樣吃」超飽又能瘦 醫8個月狂甩22公斤

三立新聞網
02

我癌症快離世了,但我還活著!他對妻告白:每一餐都要一起吃,即便我不能吃也要陪她浪漫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吳淑珍驚傳「姿勢性低血壓」休克!臺大醫示警:年長者「血壓太低」比高血壓更危險,3症狀易忽略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腸阻塞」常被誤認便秘 可能是大腸癌警訊!醫提醒4大徵兆不可輕忽

健康醫療網
05

運動後立刻補充蛋白質才能增肌?新研究「1句話」揭驚人真相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當朋友跟你說「想死」,別只說「想開點」!這5件事,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康健雜誌

藥局變健身房!巴金森爺爺天天來練肌,3個月告別安眠藥、跑廁所次數少一半

康健雜誌

300萬筆健檢揭隱憂:台灣成人肥胖率10年飆至74.7%、女性骨鬆率超過5成

信傳媒

臺灣癌症治療達到國際頂尖水準!北榮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動工

華人健康網

7歲前免費7次健檢、6次篩檢 竟有3成家長不知情

中天電視台

流感與感冒不同!醫揭最佳用藥時機是「這時候」:錯過恐擴散染全家

優活健康網

沈玉琳案例警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擴散快,及早就醫是關鍵

常春月刊

台灣胃癌存活率低於日韓!藥師親教:「這樣做」能阻斷主要致病因素

健康醫療網

61歲糖尿病婦染流感併發重症 高齡與多重慢性病風險增

NOW健康

「亞健康」常見慢性疼痛!中醫不再只是把脈開藥,AI檢測打造客製化運動處方

華人健康網

林口長庚邀請民眾線上簽署器捐 肺臟受贈者現身表達感激

桃園電子報

50後好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嚴重恐失明!補充4種食物擺脫惡視力:每週至少吃2次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羅慧夫基金會年度募款記者會 温昇豪現身呼籲社會友善支持顱顏家庭腭裂女孩勇敢故事感動全場

優活健康網

近3成民眾不知兒童免費健檢! 應把握7歲前13次檢查

NOW健康

狂喝水+吃菜還是便秘?營養師曝「這食物吃太少」

造咖

日料不是都健康!每週吃「它」3次 增1.52倍死亡風險

三立新聞網

本土劇臨演冒充官員詐騙 羅一鈞怒斥:簽名沒那麼醜

中天電視台

南台灣豪雨恐釀登革熱疫情!專家:9月最危險

中天電視台

醫起看/失眠有4類型 營養師揭3解方進夢鄉

EBC 東森新聞

暑假過半!近2成北市學童過重 專家教「4原則」守住健康體位

中華日報

夏天反覆癢到崩潰!醫點名吃錯食物、作息亂 蕁麻疹最容易爆發!

Heho健康

拉麵控注意!日研究:每週吃3次 死亡風險增1.52倍

中天電視台

「腸阻塞」常被誤認便秘 可能是大腸癌警訊!醫提醒4大徵兆不可輕忽

中華日報

經痛警訊別忽視!中醫師教4種體質對症食療 幫助改善每月困擾

中華日報

「這4種運動」助孩子骨骼發育,爸爸也更健康! 醫認證大推

常春月刊

「國民女婿」羅一鈞遭冒名 假公務員詐騙罹癌家屬得逞

NOW健康

老是責怪自己?《鬼滅之刃》善逸教我們的事:情緒過載並不是懦弱

優活健康網

流感來襲!高齡家庭恐成重症溫床 醫提醒:勿錯過48小時黃金期

太報

大腸癌年輕人罹患率暴增!醫示警「這飲食習慣」恐致癌 早篩檢可改善存活率

每日健康

便血一年以為是藥物副作用 檢查揪出「直腸早期腺癌」

健康醫療網

喝這飲料恐中風!研究:每天2杯「濃縮果汁」 女性風險翻倍

每日健康

臺灣每3名學童1人過重!兒科醫示警:恐延續至成年 6項實用建議曝

CTWANT

薯條吃多了恐糖尿病找上門!專家授「1烹調法」降風險 換3樣東西還能再減8%

每日健康

戲水慎防「海中隱形殺手」! 水母螫傷正確急救4步驟

NOW健康

胃食道逆流治不好?醫提醒:不是胃不好,而是「這」器官出問題!

Heho健康

便秘不只影響生活品質!醫:這情況恐與大腸癌有關

每日健康

全台近學童過重或肥胖! 專家列「3大關鍵」守護孩子健康體位

健康醫療網

夏日沖澡好消暑!涼感沐浴乳是涼爽利器 還是肌膚陷阱

NOW健康

腰痛揪凶手,恐隱藏在薦髂關節!林杏青醫師:薦髂關節自我保養3動作

華人健康網

楊勇緯賽前染病!自爆比賽一半「突喘不過氣」

三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