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天期、高頻率、重體驗 從2024國旅調查看觀光產業挑戰與機遇
交通部觀光署日前公布2024年臺灣旅遊(國旅)狀況旅遊調查,顯示國旅熱度增加,去年總旅次衝上2.22億的歷史新高,年度總消費支出更首度突破5千億元大關達5,158億元,雙雙刷新歷史。旅遊習慣則產生質變,「短天期、高頻率、重體驗」的輕旅行已成主流,社群口碑與行動支付的便利性進一步驅動產業生態快速變化,「有看頭」成為潛在關注點。
高頻率「輕旅行」成主流
平均每人年遊10.46次
其中,2024年台灣民眾12歲以上國旅總次數為2億2,203萬旅次,較2023年(2億675萬旅次)成長7.39%,比疫情前的2019年(1億6,928萬旅次)大幅成長31.16%。儘管第2季因「0403」花蓮地震影響旅遊信心,旅次微幅下滑0.31%,但其餘3季均展現8%至13%增長。其中,觀光署聯合各部會與地方政府推動的「台灣觀光100亮點」、「台灣觀光雙年曆」及花東振興方案等措施,也帶動市場話題。
值得注意的是,旅遊型態中不過夜的「一日遊」明顯增長,高達75%。這使平均旅遊天數略降至1.39天(疫情前為1.51天)。不過每人年平均旅遊次數卻增至10.46次,高於2023年的9.79次與2019年的7.99次,一方面可能是民眾更樂於利用碎片時間深度探索周邊生活圈,也反應民眾在基於費用考量,重新評估選擇「一日交通往返」與「當地住宿」間的各項成本比。
旅遊習慣轉變 休閒活動增加
首重便利、紓壓與生活圈探索
調查發現,超過63%的民眾傾向於在居住地生活圈內進行旅遊活動,此比例高於2023年的61%及2019年的56%,顯示深度在地探索的需求日益增長。 在旅遊活動偏好上,「自然賞景」(57%)依舊是旅客首選,其次為「其他休閒活動」(53.3%)與「美食活動」(47.3%)。側面反映出民眾旅遊動機更側重於身心療癒與紓壓放鬆。
而在各區域主題中,北部地區以「逛街購物」等都會魅力吸引旅客;中部地區以參與「宗教活動」為大宗。南部地區則以「品嚐當地特產、特色美食」聞名。東部地區的SPA、溫泉資源與慢活體驗較被看中,離島地區則以獨具特色的「自然賞景」取勝。
消費力道持續增長
數位化浪潮加速旅遊決策
在消費方面,2024年國旅總支出達5,158億元,年增4.12%。平均每人每次旅遊支出為2,323元;其中,有住宿的過夜旅客平均消費為5,348元,當日來回的旅客則為1,306元。觀光署表示,將持續透過台灣燈會、台灣仲夏節等大型活動,結合科技與文化行銷,刺激過夜旅遊,進一步擴大市場產值。
另一方面,數位社群也影響著旅遊決策,民眾獲取旅遊資訊的主要來源中,「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占比已從2019年的48.9%攀升至56.4%,成為影響決策的關鍵。同時,旅遊時使用行動支付的比例也從5年前的4%大幅成長至18.2%,尤其在「餐飲」項目使用率最高,顯示數位支付的便利性已深入旅遊場景。
**說走就走 國旅結構改變
溯往開來 瞄準潛在商機**
從觀光署公布數據,除可略窺數字變化,也揭示國旅市場的結構性轉變與潛在商機:
- 價值觀重塑:短天數國旅成長與頻次增加,反映出民眾在疫後更重視「即時行樂」與「身心平衡」。出遊未必需要縝密規劃,已是融入日常、隨時可行的生活調劑。這種「小確幸」式的療癒,有望成為驅動國旅市場的核心動能,在「交通便利」的前提下,縣市更能利用「活動」或「話題」帶動市場。
- 「在地認同」崛起:「生活圈旅遊」或「觀光圈活動」比例攀升,代表民眾對居住地有了更強探索慾望與認同感。這對地方創生、發掘在地文化特色極為有利,意味能說好「在地故事」、提供獨特體驗的業者更具有競爭力,也說明返鄉創業做「好產品」,也能帶動家鄉認同支持,發揮傳播力。
- 數位浪潮不可逆:「社群媒體」取代傳統廣告,搜尋體驗成為國旅「靈感來源」與「決策指南」,而「行動支付」的普及,代表旅遊消費的最後一哩路逐漸被整合。這對地方觀光產業發出明確訊號:數位行銷與數位服務流程已是攸關存亡的必備條件,提供數位支付,才有機會贏得旅客。
- 是挑戰也是機遇:7成5一日遊、高頻率等特性,對觀光業者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讓平日與週末的界線更模糊,以市場區隔讓客源不斷?如何在短期接觸中設計高價值、高記憶點的體驗,提高客單價或創造長尾效益?如何強化「夜經濟」誘因,讓「流量」變「留量」(過夜),將是縣市共同課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