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胎兒可能在喊救命!孕婦必懂的6項求救訊號

媽媽寶寶

更新於 08月25日05:56 • 發布於 08月24日02:00

準媽媽在孕期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放輕鬆,別太緊張。」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不簡單。雖然定期產檢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寶寶在肚子裡的狀況,但有時候日常生活中出現一點不舒服,比如肚子悶悶的、腰痠、甚至頭有點暈,就會忍不住開始胡思亂想:寶寶還好嗎?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
時常看到新聞斗大的標題寫著「胎動增加,可能是胎兒掙扎的訊號!」其實這是錯誤的解讀,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怡伶醫師解釋,有時胎動增加,只是因為環境聲音過於吵雜,或是媽媽吃了含有咖啡因、糖份過高的食物、茶類,導致心跳加快,進而讓胎兒活動力增加。
她坦言,醫師最擔心的是「胎動減少」,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胎兒在睡覺,有時刺激一下就會醒過來,但如果許久都沒反應,就要高度懷疑胎兒是否出現缺氧情況,需要趕緊就醫。

其實,大部分的不適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一定代表寶寶有危險。這時候,我們可以先觀察胎動,看看寶寶是不是一樣活潑,當作一個簡單的初步判斷。而除了胎動,其實胎兒也會透過一些細微的方式傳遞訊息,只要我們學會讀懂寶寶發出的6個小訊號,就能更有信心面對每一天的變化,不再那麼緊張。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寶寶會用哪些方式跟媽媽「說話」吧!

不同妊娠階段的胎動感覺

在孕期的不同階段,胎動的感覺、位置都會有所不同,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怡伶表示,懷孕初期約10週左右,胎兒才4〜5公分大,透過超音波看到胎兒微微地在動,就能稱之為「胎動」,但因為胎兒還太小,孕媽咪並不會有感覺。

等到約20週左右,胎兒體重慢慢增加,孕媽咪漸漸能感受到胎動,對於經產婦來說,則是在18週就能感覺到,但也與身材的胖瘦有關,不同體重的孕媽咪,胎動的感覺就會有些落差。
而陳怡伶醫師也提到,20週左右的宮底高度(子宮最上方到恥骨聯合上方的距離),約會落在孕媽咪的肚臍或是更下面一點的位置,孕媽咪平時可以觀察這塊區域,這階段胎動會像「小魚撞塑膠袋」的感覺,等到週數再大一些,胎兒移動的幅度會更大,甚至會在孕媽咪肚子表面看到胎兒滑過去的樣子。

延伸閱讀:胎動是什麼感覺?護理師妙答:就像小魚在肚裡面吐泡泡

訊號1:陰道出血

當發生出血症狀時,李偉浩醫師提到,孕媽咪可以先觀察出血量及顏色,如果量沒有像月經前兩天一樣多,可先自行在家觀察;顏色的部分,若是呈現褐色或是深黑色,可能就不是進行性的出血,而是過去出血凝結後又溶解出來,通常量不會太多,孕媽咪不用過於擔心,可在門診時請醫師多加追蹤。

延伸閱讀:孕期出現「吐、痛、血、燒」4種情況就要小心!

陰道出血注意事項

當孕媽咪發現,出血的顏色呈現鮮紅色,且量有如月經一樣多時,建議馬上前往急診就醫。李偉浩醫師也提醒,由於某些感染問題容易被忽略,感染會降低其免疫力,因此孕婦如有分泌物困擾,甚至在分泌物中發現血絲,一樣要就醫治療。

陰道|孕媽咪|懷孕

訊號2:腹痛

到了懷孕中後期,孕媽咪可能會有「肚子不怎麼痛,但子宮酸酸緊緊的,且一次都會持續約5〜10分鐘」,李偉浩醫師提醒,這可能是假性陣痛的表現徵兆,當孕媽咪出現類似的情況,可先以疼痛的頻率判斷其危險性,如果沒有伴隨其他症狀,也沒出現規律性陣痛,就不算是真的陣痛,孕媽咪可以放心,適時臥床休息就可以改善。
倘若孕媽咪還是不放心,可到醫院請醫師協助判斷,李偉浩醫師建議,由於醫師無法真實感受到疼痛感,因此在與醫師形容時,孕婦可先描述疼痛的位置,如在上腹部、下腹部,還是左右腹部,使得醫師能根據器官的分布以推測原因,再來,也要說清楚痛的時間點、頻率,以及疼痛的感覺,比如:每10分鐘規則地痛、不定時痛,還是持續悶痛,明確表達好讓醫師做出正確判斷。

腹痛注意事項

有兩種急性的腹痛狀況,可能會讓孕媽咪痛到受不了!第一個是胎盤剝離,子宮會感覺到硬梆梆的,腹痛程度嚴重,同時還會伴隨出血,另外,偶爾才會碰到的子宮破裂,也會造成突發性的劇痛。出現以上兩種情況,須立即到醫院治療。

腹痛|孕媽咪

訊號3:胎心音變化

進行胎心音監測時,會讓孕媽咪平躺在床上,並在肚子綁上兩條皮帶,一條是監測胎兒心跳的速度,另一條則是記錄子宮有無收縮,觀察時間約30分鐘,李偉浩醫師說明,正常來說,胎兒的心跳應維持在120〜160次╱分,且要有明顯的高低起伏變化。有時心跳會減速至90〜100次╱分,或是增加至170〜180下╱分,但很快就恢復,這樣的心跳變化率,屬於正常現象,「醫師主要會觀察整體變化,大多都落在正常範圍,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胎心音變化注意事項

當胎兒的胎心音發生遲發性減速時,針對懷孕24週以上的孕婦,會先給予支持性療法,提供大量的點滴及氧氣,使得胎兒能在子宮待更久的時間,以提升存活率,若是心跳依舊無法上升,醫師仍會建議儘快分娩。對於24週以內的胎兒,由於出生的存活率不高,醫師會根據臨床狀況,再給予不同的治療。

胎心音|懷孕

訊號4:臍帶繞頸

「臍帶繞頸的機率,比大家想像的還要高!」李偉浩醫師表示,根據研究,約有10〜30%的孕婦都有發生過,算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孕媽咪不免還是會擔心對胎兒的影響,他解釋,以前曾有報告指出,臍帶纏住胎兒的四肢,就會造成手腳缺血,但其實發生率極低,主要比較常見是繞在脖子上,因為胎兒會在子宮裡活動,加上空間有限,就容易出現臍帶繞頸。
李偉浩醫師提到,即使透過超音波觀察,醫師也無法確保沒有繞頸問題,原因在於有時當下發現有繞頸情況,但孕婦活動一段時間後,胎兒自己轉一轉,就能把臍帶轉開,如要觀察胎兒是否有異狀,建議孕媽咪多觀察胎動。

臍帶繞頸注意事項

如臍帶有遭受到壓迫,在不是很緊急的情況下,可能會反應在胎兒的生長速率上,雖然不會造成胎兒馬上缺氧,但因為血流不流暢,影響養分及氧氣的傳送,進而就會影響胎兒的生長速度。

臍帶|懷孕

訊號5:羊水量多寡

如何計算羊水量?李偉浩醫師說明,一般會透過超音波來測量,即為測量羊水指數(AFI,Amniotic fluid index),測量方式為以孕婦的肚臍為中心點,分成4個象限,分別測量各項象限的羊水深度再相加,正常範圍應在8〜20公分,當數值大於24,可判斷為羊水量過多,數值小於5,則是羊水過少。
通常婦產科醫師用肉眼大概能判斷羊水量的多寡,隨著生產時間越接近,因為胎兒體積變大,羊水量在子宮的比例也會慢慢下降,最多的時間點約會在31〜32週左右。

羊水量多寡注意事項

正常的孕肚會呈現水滴狀,但如果羊水量過多,器官被羊水所撐開,肚子會變成一顆圓滾滾的水球,反之羊水量過少,孕媽咪通常不太會發覺,但有些情況嚴重者,會將生理食鹽水打入子宮補充,由於算是侵入性治療,醫師須評估胎兒狀況才能進行。

訊號6:胎兒生長遲緩

根據胎兒的體重大小,可分為對稱性及非對稱性,李偉浩醫師表示,對稱性生長遲緩是指胎兒的頭圍、大腿骨及腹圍一致性地過小,常見的發生原因為胎兒染色體異常(如:愛德華氏症、透納氏症等)或是先天性感染疾病(如: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感染)。
而非對稱性生長遲緩則是因為母體提供的營養不足,也跟胎盤的功能不良有關,導致胎兒頭大肚子小、四肢較短等,當媽媽有高血壓、子癇前症、貧血等問題,都可能是因素之一。李偉浩醫師說明,約有40%的生長遲緩找不出原因,醫師大多會先觀察遲緩情況,努力爭取更多待在子宮的時間。

胎兒生長緩慢注意事項

李偉浩醫師提到,生長遲緩會使得胎兒在子宮內吸入胎便的機率上升,因為子宮內的壓力變大,有些胎兒會因此解出胎便,若只是吸進肚子,可能沒事,但吸入肺部就會導致肺炎,嚴重的話還會因此死亡,對於有這類風險的孕媽咪,必要時會增加產檢次數,以隨時觀察胎兒情況。

孕期寶寶求救訊號 FAQ

孕媽咪|產檢

Q1:孕婦每天都需要感受到胎動嗎?

是的,通常來說,孕婦每天都需要感受到胎動。 胎動是胎兒在子宮內活動的表現,是胎兒健康的重要指標。 雖然胎動的頻率和強度在不同孕婦和不同時期會有差異,但一般來說,胎兒每天都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活動。

Q2:孕期不當出血該怎麼辦?

懷孕期間出現不正常出血,應該立即就醫。

如果只是少量出血,尤其像著床性出血,可能無礙,但大量出血、鮮紅色或伴隨腹痛,可能是流產或子宮外孕的徵兆,需儘快就醫。 醫師會評估出血原因,並給予適當治療,例如安胎或補充黃體素,同時建議孕婦多休息,減少劇烈運動,避免提重物。

Q3:胎兒比懷孕週數小一週時,需要增加飲食攝取嗎?

胎兒體重比懷孕週數小1週時,不需要額外增加飲食的攝取,只要不是其他病理性的原因,胎兒體重小1週,還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另外,素食孕媽咪因為肉類蛋白質攝取不足,也有可能造成胎兒體重較輕。

Q4:孕期需要測量胎兒體重準嗎?

一般來說,醫師多是利用超音波來估算胎兒體重,依照當次胎兒的姿勢、儀器的精確度,都會影響到判讀。因此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可以當作參考。

Q5:胎兒體重太大了,需要少吃一些嗎?

胎兒的體重較大時,可能會造成分娩困難,但只要不是其他病理性的原因,例如妊娠糖尿病,孕媽咪並不需要刻意節食來控制胎兒的體重,反而應該檢視日常的食物清單,是否攝取了太多的高熱量、高澱粉類或是高糖分食物!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想要度過懷孕前三個月「新手期」,孕媽咪要注意哪些事?
注意!孕期保養的十大地雷,別讓錯誤習慣影響寶貝未來的健康了!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親子相關文章

01

假性懷孕容易誤判?帶你了解 5 大常見症狀、原因及檢測方法

媽媽寶寶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