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玩三十年 我們一起長大的夏天!
1996年,第一屆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在冬山河畔悄然展開。
當時,誰也無法預料這場以「童玩」為名的地方文化活動,會在三十年間,蛻變成橫跨五大洲、串聯百國、吸引數千萬人參與的國際文化節慶!更縕育了我們長大的夏天! 2025年「童心無限・童玩30」為期44天的活動在圓滿閉幕,雖然每週風災不斷,但仍能吸引超過47萬人次進場,為這段童心旅程畫下鮮明的文化標記。
今年童玩節再度證明其「文化外交」的潛力。
來自紐西蘭、義大利、日本、加拿大、馬來西亞、塞爾維亞等六國民俗團隊,以《丟丟銅》為舞台交會點,共同譜出一場跨國、跨語言的「童年交響詩」,不僅讓觀眾耳目一新,更展現童玩節對多元文化的擁抱與整合能力。
三十年來,童玩節共邀集來自超過100個國家、433個民俗表演團隊,逐步建立起「孩子參與、世界看見」的文化平台。
宜蘭,透過童玩節,從邊陲地方蛻變為國際文化節慶地圖上不可忽視的一點。
如果說過去童玩節的核心是「傳統文化演繹」,那麼近年的童玩節,正逐漸轉型為結合創意科技、跨域展演、場域互動的文化創新實驗場。
今年首度展出的18公尺高《史努比鴨》裝置藝術不只成為話題焦點,更開啟童玩節「IP整合」與「視覺體驗經濟」的可能性。
此外,結合水陸空三棲遊戲、高空滑降、數位展演與環境教育等新型態內容,童玩節已不再只是兒童節目,而是老少咸宜、寓教於樂的沉浸式文化平台。
這也是「童心無限」的另一種詮釋不是年齡限制,而是一種跨時代的創意態度。
閉幕式上,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與議長張勝德共同拉開象徵再生的「童夢金蛋」,象徵童玩節三十年的創意能量將化作未來再出發的種子。
但下一個三十年,童玩節該走向哪裡? 若童玩節的過去是「地方創生」與「文化外交」的成果,未來的挑戰則是「數位轉型」、「永續共融」與「教育深化」,如何讓童玩節不只是節慶,而是全年性、系統化的文化教育機制?如何讓孩童與世界建立連結,從觀眾變成創作者?如何把節慶對經濟、觀光的短期效益,轉化為長遠文化影響力與城市品牌資產? 童玩節是宜蘭文化治理的一面鏡子。
它曾因創新而被讚揚,也曾遭遇定位模糊、資源排擠、轉型遲疑的批評。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是全台唯一持續三十年、具備國際能見度與在地參與度兼具的兒童文化節。
下一個三十年,童玩節不能只是更大、更熱鬧,它必須是更深、更遠、更有連結力的文化想像場。
也許,不只是節慶,而是育人;不只是娛樂,而是教育;不只是城市行銷,而是世界對話。
就像那顆被拉開的金蛋一樣,裡面裝著的不只是節目的回顧,而是關於未來的願景與責任。
★立即關注《宜蘭新聞網》Line官網!宜蘭在地新聞訊息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