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歐洲「反脅迫工具法」是紙上談兵嗎?川普貿易戰給歐盟的期中考

科技新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5小時前

歐盟把地緣經濟的壓力正式寫進制度,是在 2023 年底那一天。歐盟「反脅迫工具」立法 2023 年底生效,賦予布魯塞爾一套專門應付第三國經濟脅迫的框架,主張先嚇阻再反制,必要時可動用關稅、投資審查、公共採購限制與服務市場準入等手段。這部規範的精神,是要讓任何干預歐盟或成員國主權選擇的經濟施壓,都有對等回應的法源與流程。歐盟官方頁面反覆強調「這個工具最成功的狀態就是不必出手」,因為嚇阻本身就能讓衝突止於發生之前。

制度的程序看似完備。歐盟可先由執委會判定是否存在經濟脅迫,再與對方對話降溫,若無效,則由理事會以合格多數確認存在脅迫,再授權執委會提出相稱的反制清單。規則把「最後手段」四個字寫在每個章節,連官方的問答文件也把「先對話、後反制」重複了好多次,意在避免誤判升級。然而,越是精細的程序,越考驗執行的速度與成員國的凝聚力。

歐盟有實力但卻難有作為

從立法史回望,這部工具法的出生就有現實層面的拖累──2021 年中國對立陶宛因台灣設處爭議採取經貿施壓,歐洲企業與會員國的分歧一度讓布魯塞爾左右為難;路透當年報導即指出,成員國對「反脅迫」構想態度搖擺、有人憂心加劇摩擦、有人擔心企業在中國的利益受損,導致方案在商討階段就背負懷疑。最終版本雖在 2023 年過關,但「難以達成政治共識」的問題沒有消失。

真正的壓力測試出現在 2025 年夏季:川普政府對歐盟輸美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鋼鋁與汽車的稅率上看 50%、跨大西洋談判屢屢卡關,布魯塞爾開始把反脅迫的選項放到桌面上。在川普發動關稅戰後,歐盟討論啟動懸置中的報復清單外,正研判是否首次動用反脅迫工具,且把服務業納入反制範圍;彭博其後報導也直稱這是一把「最後手段的貿易武器」,一旦啟動,將先由成員國集體認定遭受脅迫,再鎖定回應標的。

歐盟之所以敢把話講很重(但作為不見得如此),是因為歐盟不只有「關稅」這個反制手段,歐洲在全球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其實很關鍵。跨境金融通訊網路 SWIFT 的總部設在比利時,歐洲清算交割巨擘 Euroclear 總部也同樣在布魯塞爾。雖然歐盟不願輕易把這些系統「武器化」,但在必要時以市場準入權與金融服務雙軌出手,理論上的嚇阻力道並不弱。

時間差與內部分歧

然而,制度威力與政治協調是兩碼事:歐盟的弱點不在法條,而在「時間與成員國分歧」。當第三國採取點名施壓並同時拉攏歐洲企業與特定成員國,布魯塞爾的程序就可能被內部壓力稀釋。立陶宛與中國外交降級事件就是前例:在中國實施一連串限制後,歐盟固然透過世貿起訴與政策聲援,但真正左右產業壓力的,往往是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導致歐盟成員國很難團結一心。

即便是擁有關鍵科技在手,歐洲也不見得能夠放開手腳:荷蘭的 ASML 掌握先進曝光機的關鍵技術,美歐對中出口限制多年來都以其產品線為核心支點。ASML 今年第 1 季來自中國的淨系統銷售占比約 27%,比先前預期更高;公司也在年度報告說明,圍繞出口限制的不確定性影響客戶資本支出。這組數字一方面顯示歐洲擁有現實槓桿,另一方面也說明任何反制措施,都可能回頭打在歐洲自己的企業身上。

反過來說,單靠懲罰也難以長期奏效。歐盟在供應安全的另一條線上加速推進,重點在把容易受制於人的環節補強。「關鍵原材料法」在 2024 年由理事會通過後實施,為 2030 年設定明確稀土量化目標:至少 10% 於歐盟境內開採、40% 在歐洲加工、25% 從回收取得,且任何單一第三國供應占比不得超過 65%──藉多邊發展、避免懲罰問題衍生更多狀況。

把談判拉回對等舞台

世貿機制在多邊仲裁失靈後,已不再是能迅速止血的選項;反脅迫工具把回應手段集合起來,至少能把對話拉回對等談判的舞台。歐盟官方的 Q&A 表示,這個法案的目的是保護歐盟與成員國的主權抉擇,尤其當一般外交手段與溝通不足以嚇阻時,歐盟必須有個能「被看到」的工具。從這個角度看,在川普的關稅要脅時把它拿上檯面,是一次必要的測試。

但嚇阻能否奏效,不在條文多漂亮,而在對手是否相信歐盟會真的出手──若沒有幾次堅定示範,對手會算準成員之間的空窗,持續以游說與分化戰術降低歐盟的決心;且許多國家都可以在數日內升級措施,歐盟的調查與表決卻往往以月、甚至年為單位,一來一回就讓企業承受長期不確定性;若反制牽動服務市場或科技供應,歐洲企業在對方市場的業務可能遭遇對等封鎖,導致產業界對強硬路線的支持快速流失。

歐洲並非沒有對手可學。美國國務院在立陶宛斷交中國事件後成立一個被媒體稱為「the firm」的小組,專職協助遭受中國經濟壓力的國家開闢替代市場、找融資、技術支援,務實地把「聲援」變成「訂單與專案」。這種把資訊、外交與產業動員整合的做法,提供歐盟一個可參考的配套方向:若要讓反脅迫工具更有牙齒,必須同步建立能快速協助企業與成員國「撐過去」的實務支援──但歐盟重要的汽車產業可能難以有替代市場。

讓對手相信你會出手

但如果歐盟要持續將這個法律武器化,歐盟就必須要先改善資訊與決策的速度,法定程序即便是重要可以保留的,也應該要讓脅迫認定、提出應對選項等問題快速立案,讓各國都可以快速提出相關狀況、整合資訊,以免被任何對手優先打擊後,歐盟本身卻還在開會;另一件事就是要有能分攤損失或補償的機制,假設有任何貿易戰導致企業遭受打擊,歐盟是否有任何方式可以彌補或減少產業損失、並提供保險機制,歐盟市場需要把地緣政治的影響用制度分擔掉,單純的補貼無法長久,重點還是如何能與不同的市場建立聯繫。

歐洲的法脅迫工具不是為了「逞一時之快」,而是讓對手相信出手會有代價、企業知道風險不會全落在自己身上,成員國也看見供應安全的路線圖,反脅迫工具才不會只是一種沒有嚇阻力的紙上談兵。與川普的摩擦讓布魯塞爾第一次把這把刀放在桌上,接下來要做的,是把刀磨利,讓它不必經常出鞘,卻總相信會出鞘。

(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2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03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4

存款3百多萬!全押0050還是買房?網秒選:先下手

EBC 東森新聞
05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