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反脅迫工具法」是紙上談兵嗎?川普貿易戰給歐盟的期中考
歐盟把地緣經濟的壓力正式寫進制度,是在 2023 年底那一天。歐盟「反脅迫工具」立法 2023 年底生效,賦予布魯塞爾一套專門應付第三國經濟脅迫的框架,主張先嚇阻再反制,必要時可動用關稅、投資審查、公共採購限制與服務市場準入等手段。這部規範的精神,是要讓任何干預歐盟或成員國主權選擇的經濟施壓,都有對等回應的法源與流程。歐盟官方頁面反覆強調「這個工具最成功的狀態就是不必出手」,因為嚇阻本身就能讓衝突止於發生之前。
制度的程序看似完備。歐盟可先由執委會判定是否存在經濟脅迫,再與對方對話降溫,若無效,則由理事會以合格多數確認存在脅迫,再授權執委會提出相稱的反制清單。規則把「最後手段」四個字寫在每個章節,連官方的問答文件也把「先對話、後反制」重複了好多次,意在避免誤判升級。然而,越是精細的程序,越考驗執行的速度與成員國的凝聚力。
歐盟有實力但卻難有作為
從立法史回望,這部工具法的出生就有現實層面的拖累──2021 年中國對立陶宛因台灣設處爭議採取經貿施壓,歐洲企業與會員國的分歧一度讓布魯塞爾左右為難;路透當年報導即指出,成員國對「反脅迫」構想態度搖擺、有人憂心加劇摩擦、有人擔心企業在中國的利益受損,導致方案在商討階段就背負懷疑。最終版本雖在 2023 年過關,但「難以達成政治共識」的問題沒有消失。
真正的壓力測試出現在 2025 年夏季:川普政府對歐盟輸美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鋼鋁與汽車的稅率上看 50%、跨大西洋談判屢屢卡關,布魯塞爾開始把反脅迫的選項放到桌面上。在川普發動關稅戰後,歐盟討論啟動懸置中的報復清單外,正研判是否首次動用反脅迫工具,且把服務業納入反制範圍;彭博其後報導也直稱這是一把「最後手段的貿易武器」,一旦啟動,將先由成員國集體認定遭受脅迫,再鎖定回應標的。
歐盟之所以敢把話講很重(但作為不見得如此),是因為歐盟不只有「關稅」這個反制手段,歐洲在全球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其實很關鍵。跨境金融通訊網路 SWIFT 的總部設在比利時,歐洲清算交割巨擘 Euroclear 總部也同樣在布魯塞爾。雖然歐盟不願輕易把這些系統「武器化」,但在必要時以市場準入權與金融服務雙軌出手,理論上的嚇阻力道並不弱。
時間差與內部分歧
然而,制度威力與政治協調是兩碼事:歐盟的弱點不在法條,而在「時間與成員國分歧」。當第三國採取點名施壓並同時拉攏歐洲企業與特定成員國,布魯塞爾的程序就可能被內部壓力稀釋。立陶宛與中國外交降級事件就是前例:在中國實施一連串限制後,歐盟固然透過世貿起訴與政策聲援,但真正左右產業壓力的,往往是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導致歐盟成員國很難團結一心。
即便是擁有關鍵科技在手,歐洲也不見得能夠放開手腳:荷蘭的 ASML 掌握先進曝光機的關鍵技術,美歐對中出口限制多年來都以其產品線為核心支點。ASML 今年第 1 季來自中國的淨系統銷售占比約 27%,比先前預期更高;公司也在年度報告說明,圍繞出口限制的不確定性影響客戶資本支出。這組數字一方面顯示歐洲擁有現實槓桿,另一方面也說明任何反制措施,都可能回頭打在歐洲自己的企業身上。
反過來說,單靠懲罰也難以長期奏效。歐盟在供應安全的另一條線上加速推進,重點在把容易受制於人的環節補強。「關鍵原材料法」在 2024 年由理事會通過後實施,為 2030 年設定明確稀土量化目標:至少 10% 於歐盟境內開採、40% 在歐洲加工、25% 從回收取得,且任何單一第三國供應占比不得超過 65%──藉多邊發展、避免懲罰問題衍生更多狀況。
把談判拉回對等舞台
世貿機制在多邊仲裁失靈後,已不再是能迅速止血的選項;反脅迫工具把回應手段集合起來,至少能把對話拉回對等談判的舞台。歐盟官方的 Q&A 表示,這個法案的目的是保護歐盟與成員國的主權抉擇,尤其當一般外交手段與溝通不足以嚇阻時,歐盟必須有個能「被看到」的工具。從這個角度看,在川普的關稅要脅時把它拿上檯面,是一次必要的測試。
但嚇阻能否奏效,不在條文多漂亮,而在對手是否相信歐盟會真的出手──若沒有幾次堅定示範,對手會算準成員之間的空窗,持續以游說與分化戰術降低歐盟的決心;且許多國家都可以在數日內升級措施,歐盟的調查與表決卻往往以月、甚至年為單位,一來一回就讓企業承受長期不確定性;若反制牽動服務市場或科技供應,歐洲企業在對方市場的業務可能遭遇對等封鎖,導致產業界對強硬路線的支持快速流失。
歐洲並非沒有對手可學。美國國務院在立陶宛斷交中國事件後成立一個被媒體稱為「the firm」的小組,專職協助遭受中國經濟壓力的國家開闢替代市場、找融資、技術支援,務實地把「聲援」變成「訂單與專案」。這種把資訊、外交與產業動員整合的做法,提供歐盟一個可參考的配套方向:若要讓反脅迫工具更有牙齒,必須同步建立能快速協助企業與成員國「撐過去」的實務支援──但歐盟重要的汽車產業可能難以有替代市場。
讓對手相信你會出手
但如果歐盟要持續將這個法律武器化,歐盟就必須要先改善資訊與決策的速度,法定程序即便是重要可以保留的,也應該要讓脅迫認定、提出應對選項等問題快速立案,讓各國都可以快速提出相關狀況、整合資訊,以免被任何對手優先打擊後,歐盟本身卻還在開會;另一件事就是要有能分攤損失或補償的機制,假設有任何貿易戰導致企業遭受打擊,歐盟是否有任何方式可以彌補或減少產業損失、並提供保險機制,歐盟市場需要把地緣政治的影響用制度分擔掉,單純的補貼無法長久,重點還是如何能與不同的市場建立聯繫。
歐洲的法脅迫工具不是為了「逞一時之快」,而是讓對手相信出手會有代價、企業知道風險不會全落在自己身上,成員國也看見供應安全的路線圖,反脅迫工具才不會只是一種沒有嚇阻力的紙上談兵。與川普的摩擦讓布魯塞爾第一次把這把刀放在桌上,接下來要做的,是把刀磨利,讓它不必經常出鞘,卻總相信會出鞘。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