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家有長輩請注意!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總在銀髮族頭部外傷後發生

媽媽寶寶

發布於 10月31日07:00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一種中老年人頭部外傷後可能會出現的疾病。指的是在硬腦膜下方出血(腫)不斷滲漏累積,通常數週或數月後才出現症狀。主因是血液(腫)壓迫腦部,導致相關的神經學症狀。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常見症狀

由於血液(腫)逐漸累積,症狀會緩慢加劇,而臨床表現會因血腫的大小和位置不同有所差異,常見的症狀包括:

.頭痛:反覆發作或逐漸加重的頭痛

.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衰退、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等。

.肢體無力:通常單側手腳出現無力或麻木,與中風相似。

.步態不穩:行走困難或步態不穩,易發生跌倒。

.語言障礙:說話困難、答非所問。

.意識變化:嗜睡、反應遲鈍,甚至昏迷。

.癲癇發作: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肢體不自主活動。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生理機轉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小型靜脈(bridging vein)受損後,血液滲入硬腦膜下腔。隨時間推移,這些血液(腫)逐漸積聚,對腦組織產生壓迫。出血的機制通常是因為:

.頭部外傷:通常年長者,腦部萎縮使得腦組織與顱骨之間的空間變大,血管容易因外力而受損。

.凝血功能異常: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者,出血的風險較高。

.自然退化或其他因素:年長者可能因腦部血管老化而容易自發性出血。

然而,這些血液會引發慢性炎症反應,血腫可能自行增大,持續擴張壓迫腦組織,導致神經系統的症狀逐漸顯現。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治療方式

治療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方式,依患者的臨床表現決定,也跟血腫的大小及其對腦部的壓迫程度有關。治療可分為內科治療與外科手術,另有介入血管手術作為新興治療選擇。

1.內科治療

.藥物治療:適合症狀較輕且血腫不大的患者,能夠抑制血腫擴大,有機會讓血腫自行吸收。

.密切觀察: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可考慮密切觀察,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若血腫自行吸收則可避免手術。

2.外科手術

.鑽孔引流術:這是最常見的手術方式。顱骨上鑽小孔,將積血排出,減輕腦壓。此手術的風險低,恢復時間快,且多數患者能獲得顯著的改善。

.顱骨切開術:適用於血腫範圍大、反覆出血或合併其他腦部損傷的患者。此手術需要更大範圍的開顱,較能徹底地處理複雜的血腫。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術後照護與預後

經過治療後,多數患者的症狀會迅速改善,手術引流後,症狀往往在幾天內減輕。但對於高齡患者,仍需注意術後的照護與追蹤,以防血腫復發及癲癇的發生。

.定期回診與影像檢查:術後需要進行多次影像學檢查,確保血腫完全吸收,並監控是否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預防跌倒及外傷:頭部外傷是主要誘因,特別是老年人應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減少跌倒風險。

.調整藥物使用: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需根據醫師建議調整藥物,以防止再次出血。

.復健治療:對於術後仍有肢體無力或步態不穩的患者,復健治療可以幫助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一種慢性進展的疾病,常在發生頭部外傷後的數週至數月間。如果能及時發現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家屬和患者應密切注意可能的症狀,及早就醫,配合醫療人員的治療與後續追蹤,以期降低各種風險的發生。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長庚醫師團】受虐性腦傷,遠比你想得更常見!實證醫學告訴你,跌倒並不是跌倒,而是被施虐搖晃,嬰兒的微弱哭聲,有時藏著沉默的傷痕
輕度腦創傷其實很傷!慎防嬰幼兒墜落傷害,遠離諸多後遺症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靠性排解壓力 小心陷入「性成癮」循環!醫:這些人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
02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3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4

「上翹GG」愛愛更舒服? 醫揭真相

ETtoday新聞雲
05

11月06日 我們都在時間裡長大

Heho健康
06

你有潔癖嗎? 醫師解析「強迫症」與「強迫人格」特質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