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100%關稅,台積電仍有選擇權!台灣CEO沒學會的定價策略:能賣101.5元為何只賣100?
林韋伶
圖片 shutterstock 提供
在美中科技角力與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升高之際,企業定價能力的強弱成為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 BCG資深合夥人、全球營銷與定價專項負責人Jean-Manuel Izaret以台積電(2330)為例,指出台積電長年累積的價值(value game)優勢,使其在國際產業格局中依舊處於強勢地位,即使面對政策風險,也擁有更高的應對彈性。
台積電的價值遊戲:在全球供應鏈挑戰中仍握有絕對選擇權
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吳學霖指出,價格策略是企業面對關稅政策時的一大核心要素,建議企業需仔細評估哪些成本可轉嫁給客戶,以及如何與供應鏈協調達成最佳共識。此外,他也指出成功的價格管理將協助企業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並進一步區分經營效能高低的企業。
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吳學霖。(攝影:林韋伶)
根據Jean-Manuel Izaret提出的定價模式,企業大概可以被分為七種主要類型,包括統一定價(Uniform、如:石油公司)、成本定價(Cost、如:工業供應商)、權力定價(Power、如:高科技供應商)、客製化定價(Costume、如:卡車業)、選擇定價(Choice、如:星巴克)、價值定價(Value、如:台積電)以及動態定價(Dynamic、如:Uber)。
BCG資深合夥人、全球營銷與定價專項負責人Jean-Manuel Izaret提出的定價模式,可將企業分為七種類型。(攝影:林韋伶)
他舉例說明,不同產業適用不同模式,例如臺灣科技業多採權力定價模式,而航空業則經常使用動態定價,這些方法展現了訂價策略如何因應供需狀況及市場定位而有所不同。
Jean-Manuel Izaret將各種定價模型與背後的驅動因素整合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並以「策略性定價六邊形」(Strategic Pricing Hexagon)的工具來呈現這套整合的定價理論。
台積電的實力積累不會一夕消失 專家:看好其定價能力
其中,最具定價能力的企業,就是落在「價值定價」區塊的企業,這意味著企業擁有獨特的價值主張、高市佔率以及穩固的獲利能力,並且少有競爭者能取代,「在這樣的局面下,企業往往掌握了巨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不會在一夕之間消失。」Jean-Manuel Izaret認為,台積電正是典型案例。
Jean-Manuel Izaret回顧產業歷史分析,過去40年,英特爾(Intel)曾長期站穩「價值定價」的舞台,但隨著台積電持續推進更先進製程節點,加上GPU產業地位的崛起,輝達(Nvidia)帶動了市場重心轉移,使得台積電反而成為更具影響力的玩家,「這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數十年累積下來的能力建構。」
Jean-Manuel Izaret分析:「這些優勢不是一年就能建立起來的,也不會在一年內消失,即便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變動,也難以立即撼動。」
供應鏈重建難度高 台灣優勢短期難以取代
然而,供應鏈議題仍是外界關注焦點。美國積極推動晶片產業回流,但Jean-Manuel Izaret直言,要在北美重建如台灣般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至少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台灣的供應鏈花了40到50年才成形,不可能在三到四年內於美國複製。」因此,即便政策出現變動,台積電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仍相當穩固。
台積電未來若在美國持續擴張,勢必需要考量如何協助美方建立供應鏈能力,以及如何因應可能的政策挑戰,但Jean-Manuel Izaret強調,台積電具備的「選擇權」是一般企業難以比擬的。
BCG資深合夥人、全球營銷與定價專項負責人Jean-Manuel Izaret。(攝影:林韋伶)
關稅挑戰下 台積電仍握有「選擇權」
Jean-Manuel Izaret指出,若台積電願意,完全能將關稅成本轉嫁給客戶,「但企業不會這麼做,因為這可能讓客戶轉向扶植第二供應商,反而對長遠發展不利。」
因此,台積電更可能透過策略性調整,選擇哪些客戶承擔壓力,哪些客戶則維持合作關係,以維持長期競爭優勢。
台灣企業缺乏信心 徐瑞廷問:能賣101.5元為何賣100元?
BCG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徐瑞廷與台灣大小公司執行長交流約20多年,他分享自己的觀察指出:「pricing(定價)這件事是幾乎臺灣所有的CEO最容易忽略的,太多臺灣人覺得他們做的事情是commodity的(商品化的),但其實現在大部分都不是,所以大家要更有信心,在價格上面是有優化空間的。」
徐瑞廷進一步解釋「優化定價策略」的概念?他指出:「不是讓你本來拿一個麵包,現在變兩個;是拿了一個麵包之後,再加上幾個麵包屑。這麵包屑來自於你的定價明明可以定101.5塊,為什麼要定100塊錢?」
BCG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徐瑞廷。(攝影:林韋伶)
儘管定價優化提升對公司營運數字的提升的絕對數字並不是太高,但徐瑞廷認為:「就算只多個一、兩塊錢,也不要小看這幾塊錢,因為絕大部分臺灣公司的經營都是在爭這3%、5%,能靠定價再加個3%,公司的獲利就可以加倍。」
double你的公司的profit,所以是huge的。所以這個是第二點我想講的,就是3%的power是很大的,而且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
什麼都不用改變!只靠優化定價策略,營收能提高3%~8%
BCG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吳學霖分析,根據BCG的經驗,企業加強定價管理後,營收能提高約3%到8%,「你還是賣同樣的東西、同樣的客戶量,或是客戶數量可能掉一點點,但價格可以提高3%到8%,營收就會直接提升,其實是非常可觀。」
吳學霖指出,可惜優化定價策略這件事臺灣企業一直都沒有重視,僅聚焦在砍成本,「砍成本能砍多少呢?每年砍個3%就了不起了,對吧?但定價這件事能夠在短時間內用相對少的投資,讓企業獲利快速提升,現在剛好是個好的時機,讓大家去反思是不是應該更重視定價這件事。」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919只配.54元,殖利率撐住10%就行?沒填息=沒賺?艾蜜莉一文破解迷思:存高息ETF最怕2件事
星巴克買一送一「連3天」!那堤、焦糖瑪奇朵、星沁爽、星冰樂都有?16款飲品一次看…加碼超商咖啡優惠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