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連署守護非核家園 近800人反對核三重啟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110名大學學者共同發起連署,呼籲社會大眾對於第21號(核三重啟)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他們表示,今(2025)年5月,台灣最後一座核電機組、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然而民眾黨立院黨團卻在缺乏任何安全、技術、經濟、政策評估與社會溝通的情況下,於立法院提出全國性公投案,訴求重啟已結束運轉的老舊核三廠;做為長期支持台灣「非核家園」與「能源轉型」的學術工作者,呼籲國人針對此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目前已有近800人(含發起人)連署,正持續增加中。
發起人包括台大、成大、清大、陽明交大、政大、中山、東華等大學老師,也包括中研院士林明璋及廖運範,以及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陳奕仲(Barton Chen)、挪威科技大學產業經濟暨技術管理學系博士顏東白等人。連署聲明指出,台灣的地質條件與高人口密度,難以與核能本質性的危害、風險及萬年核廢難題相容,一旦發生核災,其衝擊的範圍與尺度也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能源。呼籲社會各界在核三重啟公投案中投下「不同意」,守護得來不易的非核家園,讓台灣的能源轉型能穩健前行。(連署表單:https://swiy.co/nonuke_petition)
連署分成7點說明,強調活動斷層經過核三廠區,機組老化難以確保核安,核三廠過去的運轉歷史中,至少出現30次異常與違規事件,其中多起與外部電力系統失靈有關,2001年甚至發生差點導致爐心熔毀的全黑事件,為台灣迄今最嚴重的核子事件;原先的核安紀錄已不良,尚有設備老化問題,加上位於斷層帶使風險增生,核三廠實難在零風險、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重啟。
此外, 連署學者認為重啟核三是產生更多萬年核廢債留子孫,違反世代正義;投資評估與重啟昂貴核電,卻只為6%電力,不符經濟與時間效益;另核電傷害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減煤進程未受核電除役影響,空污解方不在重啟核電;核電重啟無助於國家安全,更將延宕真正具能源韌性的再生能源發展;重啟核三將延續犧牲的體系,剝奪屏東人發展權,更是擁核者始終不敢面對的以鄰為壑心態。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