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度詐騙財損高達487億元 打詐國家隊沒效?審計部直指問題核心
在政府高喊「打詐國家隊」多年後,詐騙犯罪不減反增,引發審計部在29號公布的113年總決算報告中提出嚴厲質疑。
根據統計,近三年來詐騙案件數量與財損金額雙雙暴增,113年度財損更高達487億元。審計部指出,政府雖推動「打詐綱領1.5版」及多項修法與行政措施,但缺乏具體成效指標,難以驗證政策是否真正奏效。
報告也揭露,高齡與青少年族群成為詐騙重災區、易服社會勞動制度執行失靈導致監所超收等問題,反映打詐政策與實際狀況脫節,亟需檢討。
3年詐騙損失飆破487億,審計部評「做很多卻不知有無效果」
雖然政府自2022年起推動「打詐綱領1.5版」,行政院也設立打詐指揮中心、通過「打詐新4法」,並強調打擊詐騙是全民優先任務,但根據審計部最新決算審核結果指出,詐騙案件與財損金額不減反增,三年內暴增4倍,顯示政策執行與成效出現重大落差。
數據顯示,詐騙案件從2022年約2.9萬件,成長至2024年的11.8萬件,財損金額也從73億元暴增至487億元,幾乎逼近台灣全年文化部預算。
儘管警政署自113年9月起,將刑案發生數計算方式由「1案1發生數」改為受理報案「1被害人1發生數」(以詐欺集團詐欺3名被害人報案為例,原先計算方式為發生數1件,刑案統計方式變更後發生數計算為3件),但去年度1至8月之詐欺案件發生數3萬件,仍較111及112年度同期高。
並且詐欺案件財損 金額由111年度的73億餘元,增至112年度之89億餘元,113年度再攀升至487 億餘元。
審計部直言,政府雖完成多項作業指標,卻未對「降低案件數」或「減少財損」設下量化目標,導致難以客觀評估實際防詐成效,也無法衡量民眾識詐意識是否真的提高。
高齡者成詐騙主受害,涉詐青少年近6成淪車手
審計報告也點出目前政府在防詐教育上的「宣導導向」問題。
以高齡者與青少年為例,高齡族群因認知退化、求職青年因缺乏社會經驗等原因,皆成為詐騙集團的高風險對象;然而,目前針對兩族群的政策多以舉辦說明會、印製文宣等「投入型指標」為主,缺乏能直接反映防詐成效的「成果型評估」。
報告指出,學生遭詐與涉詐人數逐年增加。警政署統計顯示,12至17歲的少年涉詐欺嫌疑犯人數呈上升趨勢,其涉詐角色多為車手、掮客、收水等,其中又有近六成涉詐學生扮演車手角色;青少年被詐則常見於網路租屋詐騙等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詐騙手法。
至於高齡族群則因「認知能力衰退兼具相當資產之特質」,成為詐欺犯罪的目標,多數是透過行動電話或家用電話兩種途徑接觸詐欺訊息。
審計部表示,儘管政府推動的防制高齡者詐欺措施多聚焦於宣導活動,並以活動場次或參與人次等投入型指標衡量績效,但仍建議,應參考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先進國家的實務經驗,研擬更友善的應對策略,並輔以成果型指標來衡量實際成效,以有效遏止高齡詐欺案件發生
加重詐欺判不到3年,監所爆量、量刑失衡難嚇阻
《刑法》第339條之4加重詐欺罪的法定刑為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政府已於112年修法提高其刑期,希望有效抑制詐騙集團橫行,但近6年判刑超過3年者不到1%,量刑過低導致外界普遍認為詐騙犯罪無懼法律,成為審計部此次報告中對執法力道最嚴厲的批評之一。
報告指出,根據108年至113年(截至8月底止)的統計,各級法院依此罪名科處的刑期多數未滿3年,判處3年以上刑期的案件比例均低於1%。
為此,審計部呼籲加速推動《刑事案件妥適量刑法》立法,並更新量刑工具與評分因子。
同時,隨著政府強力打詐,矯正機關收容人數不斷上升。截至113年底,各矯正機關的總收容人數已達59,080人,相較112年底增加約5.12%,距離核定容額(60,552人)僅剩1,472人;其中,臺北看守所等26所矯正機關的實際收容人數已超出核定容額,超收人數計達5,157人。
為減輕監所壓力,法務部推動的「易服社會勞動」制度,目的在於讓經濟弱勢、無力繳納罰金者,以無償勞動取代短期自由刑,減少監所收容壓力,卻因執行成效不佳,反使監獄負擔進一步惡化。
審計部指出,近三年來,易服社會勞動履行未完成案件數從2021年的2,394件,增至2024年的5,289件,履行未完成率也從25.18%上升至33.45%,其中以詐欺(洗錢)罪者高達39.03%最多。
地方檢察署說明,詐欺犯多半年輕、易心浮氣躁,執行意志低落,有些甚至只是為了延後入監而申請社會勞動,最終仍需服刑,加劇收容壓力。
審計部表示,全國近半數矯正機關已出現超額收容問題,且詐欺案數量攀升導致收容人數逐年增加,若無有效強化執行與督導機制,恐導致制度失靈、刑罰功能蕩然無存;函請法務部,針對履行未完成的主要原因研提對策,以確保社會勞動制度真正發揮教化與減壓功能。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