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強國之路不只靠技術 徐秀蘭示警關鍵材料恐成「卡脖子」罩門
全球半導體產業在技術突破與產能競賽之外,正迎來另一場看不見卻更致命的挑戰——關鍵材料的掌握。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今(8)日在 SEMICON Taiwan 展前記者會暨主題演講中直言,若產業未能有效掌握關鍵材料,將可能因不明顯的供應鏈「卡點」(choke point)而陷入停擺。
她提醒,半導體製程所需的特用化學品、特用氣體、研磨粉、稀土等,雖然用量不大,但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一旦供應受阻,將比先進製程延宕更具威脅。
關鍵材料風險升高,「台灣+1」已不足夠
徐秀蘭指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舞台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台積電、日月光、聯發科等多家龍頭企業,疫情與地震等天災更凸顯台灣在晶片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COVID-19 疫情期間,車用晶片供給一度中斷,引發全球恐慌,促使各國開始要求廠商採取「台灣+1」策略,即除了台灣生產基地外,也必須在海外設廠,以因應城市封鎖或災害風險。
然而,徐秀蘭坦言,「台灣+1」已不再足夠,市場甚至傳出「No China、No Taiwan」的聲音,要求企業必須在更多地區布局,以確保供應鏈韌性。這意味著產業競爭不再只是技術與產能的較勁,而是進入到誰能更有效掌握材料供應的比拼。
她進一步說明,這些材料的複雜度遠高於製程技術,因為難以囤積,也不容易替代。舉例來說,光阻劑添加劑、化學機械平坦化(CMP)研磨液、電子級特用化學品、甚至是稀有氣體,都可能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若供應國遭遇戰爭、停電或地震,即使存在多元供應商,貨物也可能無法順利出口。
在眾多材料中,她特別點名兩個最具挑戰性的案例。其一是 碳化矽(SiC),雖已討論多年,但全球能量產大尺寸、高效益 SiC 的國家仍屬少數。SiC 因散熱性能優異,被視為未來高功率、高溫應用的關鍵,但在「去中化」(de-Sinicization)甚至「非中非美」的壓力下,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更為關鍵。
另一個是鎵(Gallium)。鎵通常以化合物型態存在,目前約 90% 的產量集中在中國,且出口已需許可證。徐秀蘭提醒,一旦供應鏈出現變化,許多應用產業恐面臨巨大衝擊,這正是台灣必須提前準備的挑戰。
從即時供貨到「預防萬一」,韌性與永續並重
徐秀蘭強調,全球經濟模式已經從「即時生產」(Just in Time)轉向「預防萬一」(Just in Case)。過去產業只要成本低、供應即時,就能維持競爭力,但如今企業與客戶更看重供應鏈的「韌性」。
她直言,這股趨勢推動了產業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淨零排放(Net Zero) 與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讓各國更加重視供應自主與環境永續。
「真正的韌性是要付出成本的。」徐秀蘭說,供應鏈的多元化與本土化必然墊高成本,經濟效率下降在所難免,但這卻是確保產業穩定、避免重大風險的必要之路。她舉例,台灣已有公司投入再生光阻劑、再生氬氣與 IPA 回收的技術,這些看似困難的突破,正是走向永續的正確方向。
除了技術創新,她也呼籲政府應制定政策,鼓勵「容易被卡住」的材料逐步在台灣實現自主生產。同時加強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在替代氣體、環保化學品的開發上強強聯手,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強」之外,還能更「穩」且更「永續」。
最後,她提醒,產業的未來發展不僅需要技術與資金,更仰賴人才投入與政策支持。唯有透過自主研發、國際合作與策略性競合,台灣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領先地位,避免被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