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瑞君》學期末孩子拿了一些學校的作品回來,丟孩子物品前請先詢問,這是教會孩子尊重和邊界感
丟孩子物品前請先詢問,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
期末考與學測相繼落幕,孩子跟父母都準備要迎接寒假和農曆新年。當家裡要大掃除時,除了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要丟棄孩子的東西前,記得先告知與商量。
常常聽到嬰幼兒會有迷戀的小被被或玩具等,如果沒有事先告知他們,就將東西拿去清洗,孩子甚至可以哭鬧到整夜無法入睡。處於那個時期的孩子,要的是因為熟悉而產生的「安全感」。
但是,如果是隨意更動青少年的東西,就會被孩子解讀成「不被尊重」,而且孩子反抗的力道,就不是嬰幼兒時期的哭鬧了!
我們買給孩子的東西,雖然是我們付錢買的,但因為已經給孩子了,那就是屬於他的東西。
如果我們覺得舊了、壞了,想拿去丟棄,應該要先詢問孩子的意願,這是尊重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這樣,孩子也會對別人物品的所有權抱持同樣的尊重。
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父母,買給孩子的平板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產品,是提供孩子「使用權」,所有權還是父母的,因為父母仍要在旁邊監督孩子的使用情形,以免造成使用成癮現象,父母有所有權才能收回對電子產品的控管。
還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的東西,隨意拿去送人或是丟棄,孩子回家發現後非常生氣,但父母卻不覺得自己有錯,甚至責怪孩子小氣或不懂事,這其實是父母自己失去界限感。
近年來,很常聽到大家在說「界限感」。良好的界限,可以讓我們清楚的區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尊重個人的差異與需求,即便是居住在同一個家庭裡,清楚的界限感也是很重要的。
很多時候父母會覺得教養讓人累,往往是因為界限不清、權責不明。
比方說,父母關心孩子交朋友的狀況,卻偷聽孩子講電話,雖然父母關心孩子是對的,但偷聽孩子講電話這個行為,卻是錯的。比方說有家長在青少年的房間裡放監視器看孩子是否有讀書,也不是那麼恰當。
如果父母只站在自己是關心孩子的立場,卻不尊重孩子的隱私,這其實不但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愛自己,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人,而且很有掌控慾,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並想逃離父母的掌控。
父母切記,不要用好心做壞事。
孩子慢慢長大,會開始需要自己的空間和時間,這就是跟父母漸漸畫出更明確的界限感。
家庭裡的房子,大多是父母背負貸款購買的,房子的所有權是父母的;但家庭裡的資源,多半是家人共享。(相關閱讀:適當的界限能建立孩子的自我意志,與良好的親子關係)
如果孩子自己有在打工賺錢,或是買了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回家,其他家人想吃,還是詢問一下購買的人會比較好。像是我家哥哥買食物回家,也會主動跟我們說:「我買了○○,大家都可以吃喔!」
至於家人的房間,則是屬於個人的私領域,如果對方的門是關著的,我們也要先敲門說一聲再進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更會開始重視個人隱私,只要他不影響到其他家人,讓孩子自己維持房間的樣貌和清潔度,是父母必要的練習
有一次講座結束後,有一位媽媽分享,她幫孩子把髒亂又有食物臭味的房間打掃乾淨,原以為孩子回家看見乾淨舒適的房間會感謝她,沒想到孩子卻大發雷霆,媽媽覺得好傷心。
當青春期孩子沒說需要幫忙時,父母先忍住吧!如果孩子房間有食物發臭的氣味飄出來時,除了讓孩子自己整理也需要重新約定共同的生活守則。如我們家是不能帶食物進房間吃的。
在明確的界限感中,大家才能權責清楚地知道,什麼事是自己要負責的。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