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獨特機器人策略:專攻服務業「小而美」機器人能成功嗎?
在東京新宿的 Gusto 餐廳裡,一台矮胖的機器貓正緩慢穿梭在寬敞的走道間。這台大約兒童身高的機器人配備可愛的貓耳造型和貓咪表情的電子螢幕,當它停在顧客座位旁時,會說出「這是您的餐點喵!」
這些由中國普渡科技製造的 BellaBot 機器人,已成為日本雲雀餐飲集團的營運策略方針。該集團已在全日本部署了 3,000 台貓咪機器人,成功大幅降低 Gusto 餐廳內人力服務員的行走距離。同時,日本大型家電製造商愛麗思歐雅瑪也在擴大其清潔機器人業務範疇,該公司估計到 2027 年,其辦公室清潔機器人業務將創造約 1,000 億日圓營收。
這些機器人業務需求,都來自日本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愛麗思歐雅瑪機器人研發部門代表表示,清潔類的職缺現在很難招募到足夠的員工,特別是在早上 7 點到 9 點的辦公大樓清潔核心時段。而根據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預測,日本服務機器人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到 2030 年增長超過一倍,達到 4,000 億日圓規模。
AI 機器人效率翻倍,Python/C++ 幫助減少成本
專精於食品工業機器人的日本新創 Closer,也在這個潛力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Closer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Shota Higuchi 指出,傳統工業機器人使用可程式邏輯控制器,簡稱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雖然簡單可靠,但缺乏靈活性,導致系統很快就會過時。
而相較於擁有悠久自動化歷史的汽車業,食品業在複雜機器人程式設計方面缺乏專業知識,工廠空間也通常較小,無法容納大型機器人;Closer 的系統基於更廣泛使用的軟體程式語言,包括 Python 和 C++,能夠快速運用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技術。比如在東京北部埼玉縣的一家便當工廠,公司的機器人主要協助醬料包的部分,成本是一般標準機器人的一半,但運作速度卻快了一倍以上。
機器人導入餐廳前期耗費又耗時?
日本勞動效率數十年來一直落後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盛行和整體數位化程度不足。根據日本生產力中心的數據,日本在 2023 年的每小時勞動效率僅是美國的 58%。
愛麗思歐雅瑪公司表示,他們從 2000 年啟動機器人業務並穩步擴張,提供客製化設計機器人、長期試用服務和完整的服務系統,能在機器人故障時立即更換,但這些成本都不便宜:「我們準備進行一些前瞻性投資,但對於專注於短期回報的公司來說,進入這個市場更加困難。」
雲雀餐飲在初期階段引進貓咪機器人時也並非簡單的任務,十多名「機器人指導員」持續監控機器人完成任務的速度和數量,一旦有發現表現不佳的機器人,就得迅速進行必要調整。甚至雲雀餐飲最新開張的餐廳,都刻意設計了更寬的走道,讓機器人能夠加快速度並輕鬆通過。
正如雲雀餐飲發言人所說:「機器人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只把它放在那裡不會帶來成功。」成功的機器人需要結合餐廳的管理策略和餐廳實體運營經驗,而非單純依靠技術本身。
有別於中美機器人市場,日本選擇更務實路線
日本的服務型機器人發展策略不同於中美兩國,後者在生成式 AI 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激烈更為競爭,日本選擇從實際需求出發,專注於解決人力短缺和提升營運效率的具體問題。這種選擇並非技術能力的不足,而是對市場需求和成本效益的理性判斷。
雖然日本並未積極布局生成式 AI 機器人大戰,但這種專注於特定領域應用的策略,可能在餐飲、清潔、食品製造或是服務業等建立起適地適用的機器人導入典範。
這種務實的機器人市場發展路線,或許更符合當前技術水準和市場需求的實際狀況,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與可能性。
*立即報名 8/15 【AI Agent 知識工作革命論壇】,解析企業如何在各工作場景導入 AI Agent 完成任務
【推薦閱讀】
◆ 中國人形機器人下殺破 6,000 美元,台灣如何在價格戰中突圍?
◆ 美國新創 Skild AI 發表機器人共享大腦,為何敢稱「真正的」機器人模型?
◆ 馬斯克拚年底前亮相 Optimus 3,點「智慧密度」重要性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NIKKEI》、《PUDO》,圖片來源:PUDO
(責任編輯:鄒家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