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學霸機器人」錄取博士班,面對質疑它怎麼說?
如果在研究所的課堂中,發現有一位同學是「人型機器人」,你會怎麼和他相處呢?近期,名為「學霸 01」(Scholar 01)的人型機器人,正式被上海戲劇學院錄取為博士生。在外表上,學霸 01 高 175 公分,體重約 30 公斤,臉上的矽膠皮膚能夠做出富有表現力的面部表情,同時配戴眼鏡、穿著襯衫與長褲,並且能說流利的中文,可以透過直觀的方式與人進行肢體互動。
學霸 01 由上海理工大學李清都教授團隊研發,專攻中國傳統戲曲領域,預計在今年 9 月 14 日進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攻讀戲劇與電影博士學位,展開為期四年的博士生涯。學霸 01 的出現,一方面標誌 AI 與藝術融合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也引發社會廣泛的討論與思考。
「學霸 01」的自我期許
學霸 01 自稱為「AI 藝術家」,專長是利用科技重新詮釋傳統表演藝術,未來將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楊青青的指導下,學習舞台表演、劇本寫作、舞台場景設計等課程,並將在人類同學的陪伴下,完成論文撰寫與現場戲曲排練。
楊青青分享,在一次排練中,學霸 01 模仿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傳奇「蘭花指」動作,她觀察人類學生也本能地模仿機器人的動作,「當學霸 01 和同學們互動的時候,它不是一台冰冷的機器與人類相遇,而是一場跨物種的美學交流,」楊青青說。
學霸 01 在與楊青青一同接受《上觀新聞》採訪時表示,希望自己能與同學交朋友、交流劇本、協助編舞,甚至在同學感到壓力時播放白噪音以安撫情緒。如果學霸 01 成功完成博士班學業,將有機會成為博物館或劇院的歌劇導演,甚至開設自己的 AI 藝術工作室。
機器人博士生的正反評價
然而,學霸 01 成功錄取博士班的事件,引發褒貶不一的社會反應,有些人保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人機協作的里程碑,但也有部分評論者提出質疑與擔憂。
批評者認為,戲曲是富有情感深度的藝術,缺乏情感和生活經驗的機器人是否能真正理解表演藝術的內涵,值得深思。此外,投資 AI 是否將排擠人類教育資源,也引發辯論及擔憂。還有一位學生在社群媒體上評論:「中國戲曲需要豐富表情和獨特聲音,一個機器人真的能達到嗎?」
面對這些質疑,學霸 01 展現出幽默且豁達的態度,當被媒體問及學業失敗的可能性時,學霸 01 幽默地回應:「如果我沒辦法拿到博士學位,我的系統和資料可能會被刪除,楊教授說如果我沒讀完博士,他們會把我捐到博物館,那聽起來也挺酷的,至少我將成為藝術史的一部分!」
機器人與教育融合的全球新趨勢
2017 年,美國 AI 機器人 BINA48 在聖母大學(Notre Dame de Namur University)完成哲學課程並獲得「優良」成績,成為首位被大學認可的機器人學生,後來甚至在西點軍校擔任輔助教學的角色。
在提升教育普及方面,全球有超過 3,000 台「AV1」虛擬替身機器人,讓罹患慢性疾病的兒童能在全球 17 個國家遠距上課。此外,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大學也計畫於 2025 年推出 AI 與機器人教師計畫,可見機器人在學術界日益被主流接受。
無論學霸 01 最後能否順利取得博士學位,這場科技與藝術的跨界融合,不僅挑戰我們對機器人的既有認知,也預示人機共存、共同學習的未來正加速到來。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The Economic Times》、《caliber.az》、《Interesting Engineering》、《上觀新聞》,首圖來源:上海理工大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