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衝擊台灣「阿基里斯腱」,簡立峰:「機器人」與「一人創業」是兩大革命性機會
「我們缺 25 歲到 30 歲的人,很不幸 AI 打到台灣的阿基里斯腱,」台灣飛躍天使創投合夥人簡立峰近期在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DEAT)所舉辦的「2025 年第四屆會員大會暨產業論壇」中,深入剖析 AI 浪潮下台灣面臨的人才挑戰,以及化挑戰為產業新機遇的方式。
簡立峰指出,25 到 30 歲是一群在校園裡學過深度學習、與 AI 共同成長的世代。在美國與中國,這群人是推動 AI 持續進化的主力,但台灣卻相當缺乏這段年齡層的人才。簡立峰進一步分析,首先台灣的學制時間較長且缺乏創業環境,許多精英人才也傾向出國深造,且學成後返台比例偏低。其次,台灣教育過度重視學業成績(GPA),卻忽略積極參與開源(open source)社群的重要性,「大家都沒有注意到,這一次的 AI 浪潮,真正的市場出現在開源,開源不只是玩技術,更是在競爭與賣技術,」簡立峰說。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台灣 25 到 30 歲這個世代失去成為 AI 主力的動能,這個現象世界絕無僅有,」簡立峰強調,台灣晚熟的人才特別多,然而在過去一年內,卻有三位台灣高中生到美國就讀大學後成功創業,這顯示台灣的問題並非在技術,而是動機與商業環境,如果能填補這兩項不足,台灣將迎來空前機會。
台灣的兩大革命性新機會
「台灣最大的優點在哪裡,就是美中分流後,美系製造業沒有供應鏈,」簡立峰分析,台灣第一個機會可能出現在「機器人」,因為機器人與資安高度相關,在美中競爭的關係下,台灣將有潛力成為美國最大的機器人硬體供應基地,「機器人供應鏈的前奏已經發生,就是無人機供應鏈,兩年前台灣沒有無人機供應鏈,但現在德國已經下訂單給台灣,因為要與中國分流,」簡立峰強調。
另一項革命性轉變是「一人創業」的新商機。簡立峰預估,未來一到兩年內,全球將出現兩至三百萬家成功的一人創業公司,這些企業主將可以透過更低的人力與成本,像是僅靠十幾位員工的新創公司 Cursors 一樣,挑戰甚至顛覆數十人、百人規模的傳統公司結構。
AI 帶來的根本性衝擊
AI 發展為台灣產業帶來新機會,卻也對工作流程帶來根本性的衝擊。「AI 帶來最大的衝擊,就是凡是我們用語言學習的知識,AI 將全面超越人類,」然而與其畏懼,簡立峰提醒人類仍擁有 AI 無法超越的「非語言編碼知識」,也就是透過五感習得的燙、刺、痛等實作經驗。面對這樣的趨勢與轉變,人類應該將 AI 視為自身能力的延伸,進一步強化個人核心能力,然後讓 AI 處理語言編碼的知識。
另一方面,AI 驅動產業革新的同時,也正在重塑工作流程。簡立峰預言,產業重心將從「問答」(question & answer)轉向「行動」(action),同時整個世界將進入「代理化」時代。因此對組織而言,最重要的是重新設計工作流程,讓人機協作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例如 AI 與客服人員的關係並非直接取代,而是由 AI 擔任「資訊提供者」的角色,讓客服人員成為 AI 的「翻譯者」,進而提升服務品質與效率。
把握台灣的「黃金十年」
「所有國家進入高齡化社會的第一個十年都是黃金歲月,」簡立峰分享,能進入高齡化社會,代表社會安定且資本充足,現階段台灣雖然面臨少子化,但 20 到 30 歲年輕活力仍在,且剛出生人口暫時對勞動力影響小,再加上 AI 發展, 讓台灣有機會拉長這段「十年黃金期」。
簡立峰強調,未來 AI 將負責解決所有「該解決的問題」,屆時人類將有更多時間從事美學與體育等具創造性與人文關懷的活動。面對 AI 對社會帶來的深層轉變,唯有積極擁抱機器人、開放接納國際人才,並重構教育、創業與工作流程,台灣才能將如同阿基里斯腱般的社會結構性弱點,轉化為 AI 時代的下一個產業高峰。
*首圖來源:DEAT。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