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討厭被抱?這些「肢體語言」透露了牠的真實情緒!
火報記者 張舜傑/報導
許多飼主出於疼愛,常會習慣將狗狗抱在懷裡,甚至視為表達親暱的方式。然而,對部分狗狗而言,「被抱」其實是一種壓力來源。狗狗雖然不會用言語表達,但牠的肢體語言早已透露出真實的情緒。
一、耳朵後貼與身體僵硬:代表不安與抗拒
當狗狗被抱起時,若耳朵迅速往後貼、尾巴收起、四肢僵硬,通常代表牠感到不自在。被限制行動的感覺會讓狗狗產生緊張或戒備,特別是對不熟悉的人或環境更為明顯。有些狗狗甚至會輕微掙扎或轉頭閃避,這並非叛逆,而是本能的防禦反應。飼主若觀察到這些跡象,應立即放鬆動作或放下狗狗,給牠一點距離。
二、避開視線與舔嘴角:焦慮的細微信號
狗狗若被抱時不與主人對視,反而頻繁舔嘴角、打哈欠或偏頭避開視線,這些都是牠正在試圖「緩和壓力」的訊號。這些行為在犬類行為學中被稱為「安撫動作」,用來避免衝突或減少緊張氛圍。當狗狗出現這些表現,代表牠希望主人能理解:「我現在有點不舒服,請不要再靠太近。」
三、尾巴動作與呼吸變化:牠是否放鬆的關鍵
尾巴是觀察狗狗情緒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尾巴輕鬆下垂、動作緩慢,代表牠仍處於放鬆狀態;但若尾巴夾緊、快速抽動或垂直豎起,則可能是緊張、抗拒或害怕的反應。部分狗狗在被抱時會出現呼吸急促或喘氣變快,這也顯示牠正在承受心理壓力。
四、有些狗狗真的不愛被抱
並非所有狗狗都喜歡被抱。部分狗狗個性獨立、警覺性高,對於被限制自由特別敏感;而有些狗狗曾在幼年時缺乏身體接觸訓練,對肢體碰觸自然排斥。牠們更偏好「靠近」而非「被抱」,像是貼在主人腳邊、輕觸手臂或靠在大腿旁,這些都是牠願意親近的表現。
五、建立信任與安全感,讓狗狗主動靠近
若希望狗狗能接受被抱,關鍵在於建立信任。飼主可從撫摸、輕觸開始,讓狗狗逐步習慣被接近的感覺。當牠主動靠近時再給予短暫擁抱,並搭配柔和語氣與獎勵,讓牠把「被抱」與安全、愉快聯想在一起。過程中切勿強迫,以免造成心理陰影或逃避反應。
狗狗的情緒表達細膩而真實,當牠以肢體語言傳達「我不舒服」時,飼主若能適時理解並尊重,反而能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穩定。擁抱的目的不只是親密,而是情感連結的延伸。唯有當狗狗感到安心與信任,被抱的那一刻才會成為真正的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