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談判至少234名產業遊說者創新高 環團:石化業滲透
「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會議今(8)日邁入第四天,國際環境法律中心(CIEL)發布最新分析,揭露本屆談判會場中,至少有234名化石燃料與化工產業的遊說人士參與,規模創歷屆之最,甚至超越歐盟27國及執委會外交代表總數,引發各界對產業勢力全面滲透協商進程的關切。
本屆塑膠公約談判自8月5日開幕以來,隨即分成四個工作小組展開密集會議,預定今天會議結束前,完成具體成果草案的彙整,並於明天提交全體委員會進行初步審議。與此同時,法律起草小組也將同步審核條文合法性。預計8月13日完成法律審查作業,最終版本於8月14日提交大會審議。
隨著談判即進入下半場的關鍵階段,CIEL指出,參與談判的產業遊說人數已達234人,高於歐盟官方代表的233人。其中陶氏化學(Dow)與美國化學理事會(ACC)各派出7人與會,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則有6人出席。與此同時,代表科學界立場的「有效塑膠條約科學家聯盟」僅有60人與會,「國際原住民族塑膠論壇」僅36人,人數遠低於產業代表。
報告更揭露,有19名化石燃料遊說者以國家代表團身分參與協商,讓國家淪為產業的傳聲筒,其中以埃及最多有6人,其次為哈薩克4人、中國與伊朗各3人、智利2人、多明尼加1人。CIEL直言,目前塑膠公約談判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遊說勢力正試圖將協議導向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向。
CIEL指出,實際的產業滲透程度可能被低估,因本次分析僅依註冊名單與代表自述背景進行,尚未涵蓋與塑膠供應鏈密切相關的快速消費品品牌、包裝企業與廢棄物業者。呼籲各國應制定更嚴謹的利益衝突規範,確保條約談判以公共利益與科學為本,避免讓企業利益左右全球減塑進程。
CIEL全球塑膠與石化倡議負責人希梅娜.巴內加斯(Ximena Banegas)強調,超過99%的塑膠原料來自化石燃料提煉,若讓這些公司介入條約制定,最終只會導致一部保障企業獲利的協議,而非真正保護地球與公眾健康的國際條約。
綠色和平組織塑膠公約談判代表團負責人葛蘭姆.福布斯(Graham Forbes)也批評,這些正從塑膠汙染危機中牟利的企業,卻被賦予前排席次來參與解決方案的制定。他們的目的是要達成一項允許無限製造塑膠的鬆散協議。
全球反焚化爐聯盟(GAIA)塑膠專案主任安娜.羅查(Ana Rocha)則指出,若要應對這場生存危機,各國必須「關上對產業的耳朵,轉而傾聽原住民族、拾荒者與前線社群的聲音」,這些聲音的共同訴求就是「塑膠減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