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別再說「獵巫」了!你正召喚一段比想像中更殘酷血腥的歷史

致旅程

發布於 17小時前 • 夏金剛

為什麼重提獵巫故事?

2019年11月24日,韓國K-pop女星具荷拉(Goo Hara)在首爾江南區清潭洞的家中輕生身亡,年僅28歲。外界初時以為她只是因憂鬱症困擾,但真相更為殘酷—在2018年9月,她控告男友崔鐘範(Choi Jong Bum)家暴,對方卻反咬她動手,並威脅要散播她的私密影片。儘管警方最終判定男方非法拍攝並威脅她,網路輿論卻大多將矛頭指向受害者具荷拉,批評她「不檢點」、「毀掉女團形象」、「有錯在先」。

韓國已故女星具荷拉 圖©MBC

這段期間,她不僅在法律上為自己辯護,還要在媒體與網民的鍵盤審判中掙扎求生。具荷拉辭世隔天,金熙俊記者在11月25日的《朝鮮日報》上刊出評論,標題寫道:「這是現代的獵巫(Modern-day Witch Hunt)」,痛批媒體與網路輿論的雙重暴力。

極端歷史現象,為何成現代比喻?

今天你認知的「獵巫」,可能只是對某種輿論壓力的控訴。但在歷史上,這是一場持續超過三百年的群體暴力。

從15世紀末到18世紀初,歐洲共進行超過10萬場女巫審判,約有4萬至6萬人遭處決,其中絕大多數為女性。這些「女巫」被指控造成天災、瘟疫、牲畜死亡、性無能,甚至鄰人運氣變差也被歸咎——她們成了社會一切失序的代罪羔羊。

而你知道嗎?這場現象的心理種子,早在黑死病時期就已悄然埋下。

黑死病與仇恨種子:失控現實,轉控他人

1347年,黑死病席捲歐洲,短短數年間奪走了三分之一人口。當時人們無法理解疾病的科學原因,便將災難歸咎於「異端」與「女巫」。從鞭笞苦修派自虐求赦,到猶太人被指控毒水井遭屠殺,一切皆為人類恐懼的出口。

史特拉斯堡猶太人大屠殺 圖/Wikimedia Commons

雖然真正的獵巫高峰出現在兩百年後,但黑死病這場瘟疫,已讓「將災難歸咎於他人」成為社會的一種潛意識。

女巫判定標準:非邏輯,是陷阱

你以為定罪某人為女巫時會有證據、證人、對質、審判?錯了。歷史上對女巫的「辨識」,往往荒謬至極,卻又被信以為真:

  • 女巫印記(Witch’s mark):身上的痣、胎記或疤痕,若刺之不痛或不流血,即為女巫印記。
  • 水刑(Trial by water):雙手綁起投入河中,若沉則無辜、浮起則為女巫。
  • 惡魔性交供詞:以酷刑逼供,要求受刑人描述與惡魔性交的時間、地點、感覺。
  • 審判者預設立場:只要鄰里指控、長相不合時宜、性格獨立者,即可能成為下一位受審者。
荒謬至極的女巫印記檢查 圖/Thomkins H. Matteson

有位德國農婦克拉拉·蓋爾(Clara Geißlerin),因鄰人覺得她走路姿勢「不像老太太」,被指控能騎掃帚飛行,最後在1597年被斬首處決。除了上述,更多聞所未聞的殘酷手段只為逼出「供詞」:

  • 拇指夾(Thumbscrews)與脛骨夾(Shin Screws):用金屬夾具緩慢且痛苦地擠壓拇指或小腿脛骨,直到骨頭碎裂。
  • 吊刑(Strappado):將受審者雙手反綁在背後,吊起身體,有時會加上重物,使其關節脫臼,肌肉撕裂。
  • 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強迫受審者數天數夜不能入睡,直至精神崩潰,出現幻覺,說出任何審訊者想聽的「供詞」。
  • 拔指甲(Nail Pulling)或灼燒(Branding):用工具拔除指甲,或用燒紅的鐵器灼燒身體。

為何是「她們」?信仰與性別雙重壓迫

你可能好奇:為什麼是女性?

首先,是宗教觀念的長期影響。聖經中的夏娃吃下禁果被視為女性天生誘惑與墮落的象徵,因此中世紀的教會教義常將女性視為「更容易受誘惑、更靠近罪惡」的存在。

舉例來說,一本由多明我會(Dominican Order)修道士海因里希·克拉默(Heinrich Kramer)與雅各布·施普倫格(Jacob Sprenger)於1487年撰寫的手冊《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就明言:「女人比男人更易成為魔鬼的工具,因為她們口舌不潔、信仰薄弱。」

女巫之槌封面 圖/Wikimedia Commons

再來,是父權社會對女性獨立性的恐懼。在當時的歐洲,女性若無父、無夫、無子可依,就容易被視為「不合常理的存在」——譬如寡婦、獨居婦人、草藥師、助產士,或是性格獨立的女子——她們既不順從家庭期待,也未依附男性,在當時的社會中顯得「不正常」,自然就成為最容易被獵巫的對象。

而許多逼供與拷問手段中,針對女性身體的羞辱與傷害尤其殘酷。除了前述的惡魔性交供詞,女性經常被剃去全身毛髮並搜查私處尋找「女巫印記」;更有甚者,施加乳房鉗(Breast Ripper),用帶刺的鐵鉗夾住並撕裂乳房,旨在肉體和精神上徹底摧毀這些受害者。這都突顯這並非單純的宗教審判,更是一場結合性別歧視與暴力的殘酷行動。

羞辱暴力的審判 圖/Wikimedia Commons

他們膽敢這樣對待女巫?審判者與鄰居的心理

最駭人之處不是制度,而是人心。

你也許會問: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這些執刑的人難道沒有良知嗎?但歷史上多數獵巫者不是冷血變態,而是相信自己正在「清洗罪惡」。他們在宗教與群體壓力中,將暴力合理化為「正義」。

獵巫者相信自己正在「清洗罪惡」圖/Wikimedia Commons

英國的馬修·霍普金斯(Matthew Hopkins)自封為「女巫獵人將軍」,在1644~1647年間主導逾百起審判。他聲稱自己以神之名行動,實則從中斂財,每場審判皆收取高額費用。

這些執法者、鄰居、甚至牧師,他們不是瘋子,而是受信仰驅動的「平凡人」。

宗教與法律在場:非缺席,是共犯

《女巫之槌》指導如何辨識與審判女巫,是當時最廣泛流傳的「女巫百科」。

教廷與地方法院分別掌控精神與法律權威。許多獵巫案表面由地方執行,實則源於宗教氣氛的壓迫與默許。例如:在1620年代德國的弗爾達(Fulda),主教本篤·馮·本澤(Benedict von Bentheim)任內,光是一場調查就處決了250人。

慘遭焚燒的無辜女性 圖/Wikimedia Commons

重提「獵巫」:我們要記得什麼?

今天,當我們在評論區、社群平台,甚至媒體上看到「獵巫」這個詞,我們不只是用它來形容一場不公正的輿論審判。

我們是在召喚一段人類集體歇斯底里的記憶。

我們是在提醒自己:

  • 當社會陷入恐慌與不安時,「製造一個敵人」往往比「解決問題」來得簡單。
  • 而那些被我們簡化為「不正常」、「可疑」、「該死」的對象,可能正像過去的那些女人一樣—只是想好好地活著。

這,是我們在21世紀仍須記得的歷史。

延伸閱讀

黑死病:一場奪走全球45%人口的世紀浩劫

走訪法國史特拉斯堡:宮崎駿動畫的原型卻曾是獵巫最兇殘之地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暑假大家都去哪玩?台北「這景點」7月人潮破百萬 市集、演出周周登場

風傳媒
02

農曆七月「鬼月」到! 民俗專家:旅遊住宿10禁忌

藝點新聞
03

泉州古城巷弄裡「金魚」的祕密!藏著一個金光閃閃的故事,台灣老字號也來插旗!

旅讀
04

曼谷新地標「Hatai」建築亮點曝光!英國設計鬼才操刀,燈籠建築結合六善酒店超吸睛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4

TE
『英國的馬修·霍普金斯(Matthew Hopkins)自封為「女巫獵人將軍」,在1644~1647年間主導逾百起審判。他聲稱自己以神之名行動,實則從中斂財,每場審判皆收取高額費用。 這些執法者、鄰居、甚至牧師,他們不是瘋子,而是受信仰驅動的「平凡人」。 宗教與法律在場:非缺席,是共犯 《女巫之槌》指導如何辨識與審判女巫,是當時最廣泛流傳的「女巫百科」。 教廷與地方法院分別掌控精神與法律權威。許多獵巫案表面由地方執行,實則源於宗教氣氛的壓迫與默許。例如:在1620年代德國的弗爾達(Fulda),主教本篤·馮·本澤(Benedict von Bentheim)任內,光是一場調查就處決了250人』? 也就是, 那時代的大主教?大法官?
3小時前
TE
『你也許會問: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這些執刑的人難道沒有良知嗎?但歷史上多數獵巫者不是冷血變態,而是相信自己正在「清洗罪惡」。他們在宗教與群體壓力中,將暴力合理化為「正義」』? 也就是, 打掉雜質? 洗滌人心? 台獨分離主義?
3小時前
TE
『從15世紀末到18世紀初,歐洲共進行超過10萬場女巫審判,約有4萬至6萬人遭處決』? 是嗎? 不是每一場至少一人? 那是怎樣? 有一半的場次, 不知道誰,宣告了無罪釋放?
3小時前
別說韓國了 台灣人也不例外 韓國是低等人居多,所以仇富仇女人更富 而台灣是政治腦居多,仇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幾乎大多數 剩下少部分的人都在當酸民鍵盤俠 什麼都可以嘴,比如研究雞蛋怎麼煮、新人女優、口音歧視問題…等 想上版面就不要管留言跟大眾 做自己想做的就是人生 即便你把鄭捷當偶像也可以 反正殺那麼幾個,肯定有一兩個是酸民 而台灣殺人沒有合法但也不會死刑 這就是台灣你們最愛的鬼島生存法則
5小時前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大港閱冰總司令」陳其邁坐鎮 哈瑪星冰品嘉年華首日萬人朝聖

新頭殼

啤酒x美食x音樂 2025新竹夏日最Chill盛事「玩啤派對」逾萬民眾同歡

勁報

熱情應援與職人咖啡完美結合 樂天女孩應援新竹大遠百化身一日店長

勁報

台南市悠遊畫會即日起於安平福爾摩沙遊艇酒店推出「時光繪旅」

中華日報

八里城市沙雕展掀童年回憶

中華日報

香腸味飄進大阪! 文總TAIWAN PLUS第二週人氣更旺 重現台灣夜市場景

鏡週刊

一見雙雕秀鹽值 玩台61線好鯊

中華日報

2025八里城市沙雕展登場 結合數碼寶貝掀起童年回憶

中華日報

抓住暑假尾巴「2025新竹市青草湖環湖小鐵人趣味賽」熱力開跑

中華日報

草屯鳥嘴環潭騎遊登場 探索在地風情

台灣生活新聞

中市組團赴韓推廣「台中感性」!五場B2B交流再掀雙邊旅遊新篇章

新頭殼

暑假大家都去哪玩?台北「這景點」7月人潮破百萬 市集、演出周周登場

風傳媒

嘉義大林夢幻景點再+1! 巧克力觀光工廠化身粉紅童話世界

民視新聞網

泉州古城巷弄裡「金魚」的祕密!藏著一個金光閃閃的故事,台灣老字號也來插旗!

旅讀

暢遊屏東「超遊感」 超輕航機恆春開飛

青年日報

士林夜市七夕主題活動推50萬限量票券

青年日報

壢來扭一夏!中壢商圈消費集點 抽沖繩雙人機票

桃園電子報

體驗客庄食農文化 竹縣暑期青年志工營隊超夯

台灣好新聞

快打旋風、傳說對決雙強登場 2025臺中電競嘉年華8/23開打

台灣好新聞

濕身消暑超過癮! 台中太平"夏日潑水季"透心涼

民視新聞網
影音

濕身消暑超過癮! 台中太平"夏日潑水季"透心涼

民視新聞影音

香港米其林推薦餐廳「港灣壹號」客座台北君悅 18道招牌粵菜不必搭機就吃得到

鏡週刊

AI共創呈現內容新經濟 2025TTXC台灣文化科技大會主視覺亮相

大媒體

國旅低迷出奇招!中部三業者合推「總統套房1元入住」掀熱議

台視

屏東看海美術館變身為夢幻、療癒的甜「點」店 彼得安東巨型甜點展即日展開!

旅遊經

高雄週末消暑活動滿檔 閱冰、放風箏、逛蔬食市集

新頭殼

衝金山「賞LED火光舞」迎海風!還能拍立體裝置、逛市集超chill

旅遊雲

農曆七月「鬼月」到! 民俗專家:旅遊住宿10禁忌

藝點新聞

白居易也來過!藏在熱鬧山塘街後的靜謐,蘇州人才知道的祕境:薛家灣

旅讀

宋代美學 藝術對話 邵椋揚重現傳世之光 作品在內斂氣韻中呈現詩意質美

大媒體

台南「歸仁釋迦節」8/16登場 釋迦風味美食等你來嘗鮮

旅奇傳媒

臺北市立動物園笑翠鳥家族添丁 歡迎大小朋友到雨林區觀賞小「菜鳥」

享民頭條

關子嶺涼夏民歌夜Live Band開唱 8/16~31台灣好行關子嶺線免費搭

旅奇傳媒

讓小孩成為「We TAIWAN」重要一員 「移動故事屋」跨海到大阪.關西世博

大媒體

深入奇旺叢林,與孟加拉虎、犀牛、野象近距離接觸!

旅讀
影音

原來金門這麼好玩!解鎖三大隱藏玩法

旅圖 ReadyGo

曼谷新地標「Hatai」建築亮點曝光!英國設計鬼才操刀,燈籠建築結合六善酒店超吸睛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夜宿海生館帶你邂逅陸蟹護幼之旅透明卵鞘見證鯊魚新生

勁報

賽德克文化與森林探索10月走進山林慢慢玩

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