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人才成為「科技界的 LeBron James」,Meta、OpenAI 燒錢搶人換來的是創新還是內耗?
在 AI 崛起的時代,傑出的 AI 研究人員就像科技界的「明星運動員」,招募他們的過程,就像體育界爭奪頂尖選手一般。Databricks 的 AI 副總裁 Naveen Rao 將這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生動地比喻為「尋找 LeBron James」。
這場 AI 人才爭奪戰的主要參與者包括 OpenAI、Meta 等科技巨頭,它們不斷在全球尋找最頂尖的 AI 人才,並提供「驚人的高薪方案」給少數頂尖的 AI 研究人員。
然而,這場人才戰的背後,卻隱含潛在負面影響。前 OpenAI 副總裁 Peter Deng 就指出,AI 人才爭奪戰讓「薪資差異」變得越來越大,但這些領高薪的 AI 研究人員,與其他對產品或公司貢獻良多卻薪資相對較低的「非研究人員」,兩者之間將產生「二次效應」,這也是人力資源部門遲早要面對的挑戰。
Peter Deng 進一步指出,這種情況就像體育界一樣,存在著「富人區」和「窮人區」,少數人獲得高薪,但其他團隊成員的收入卻顯著較低。
Meta 的大規模挖角行動
近期 Meta 在這場 AI 人才戰中展現極大的野心與行動力。該公司正大力招募來自 Google DeepMind 和 Scale AI 的頂尖研究人員,以組建「超級智慧團隊」。為了吸引人才,Meta 更向來自 OpenAI 和 Google DeepMind 的研究人員提供了「數百萬美元的薪資」。
目前,Meta 從 Google DeepMind 至少招募到 10 位研究人員,其中包括資深 Google 研究員 Yuanzhong Xu,他曾參與 LaMDA、PaLM 2 和 Gemini 等 Google AI 模型的開發,此外 Meta 也以高薪聘請曾幫助 Google 在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中獲得金牌的三位 DeepMind 研究員。
除了 Meta,2024 年 Google 與 Character.ai 達成一項高達 27 億美元的協議,外界認為協議主要目標是帶回如同「明星四分衛」一般的紐約大學電腦科學家 Noam Shazeer。
AI 人才爭奪戰是加速創新還是內耗?
這場 AI 人才爭奪戰的最終結果,究竟會是推動創新,還是導致內部消耗,各方意見不一。前 OpenAI 副總裁 Peter Deng 對於 AI 人才爭奪戰持正面看法,他認為最終的贏家將是「所有人」,包括那些從通用超級智慧發展中受益的「投資者和其他新創公司創辦人」。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持樂觀態度。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就擔憂,過於注重高薪而非「工作使命」,可能導致「糟糕的公司文化」。此外,儘管 Meta 大力投資並積極招募,內部的超級智慧團隊在成立僅僅兩個月後,就至少有八名員工離職,可見即使投入巨資,內部穩定性仍可能存在變數。
在這場被比喻為「尋找 LeBron James」的 AI 人才爭奪戰中,薪資固然是短期內吸引人才的誘因,但真正決定長期競爭力的,或許不是金錢,而是誰能在高薪與文化之間找到平衡。當矽谷科技巨頭一邊高喊「使命」與「創新」,一邊卻陷入天價薪資與高離職率的矛盾時,問題也逐漸浮現:企業究竟是要打造一支「明星球隊」,還是一個能長期合作、真正推動突破的團隊?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AOL》,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