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出這顆千萬別擠!不只是痘痘?「長釘子」別輕忽,醫師揭「疔瘡」正確治療方式
身上突然出現紅腫、疼痛的小包,你會覺得是什麼呢?不少人會誤以為是青春痘或蚊蟲咬傷,卻沒想到可能是「疔瘡」所致。疔瘡俗稱「長釘子」,是因急性細菌感染,導致發炎、紅腫等症狀,若處理不當,可能惡化為蜂窩性組織炎,不可不慎!雖然疔瘡與痘痘、粉瘤看起來相似,但治療方式卻大有不同,想預防「長釘子」,關鍵可不只在清潔,還要懂得辨識與及時就醫治療。本篇就來帶你一次認識疔瘡的成因、症狀與正確處理方式,不再讓疔瘡煩著你。
小小紅腫也危險!疔瘡不只是毛囊炎,小心蜂窩性組織炎
疔瘡其實是毛囊感染後,導致的紅腫發炎。一般毛囊炎只是毛囊局部發炎,但當感染擴散到周圍組織,形成多個毛囊發炎時,稱為「癤」;而當多個癤相互連結,形成更大範圍的感染時,則稱為「癰」。臨床上,癤與癰都統稱為「疔瘡」,實際上都是毛囊炎的一種。
在台灣話裡,小型的疔瘡叫「粒仔」,較嚴重的則叫「疔仔」,皮膚科醫師許哲豪補充,許多人會將疔瘡誤以為是青春痘,但其實它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感染可能擴散,嚴重時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導致劇烈疼痛、腫脹,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疔瘡、痘痘與粉瘤的差異?
雖然痘痘也會導致皮膚紅腫,但許哲豪醫師指出,痘痘與疔瘡的成因其實大不相同。青春痘的主要原因是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阻塞,再加上痤瘡桿菌感染,最後引發粉刺與皮膚發炎。常見於臉部、下巴、額頭等皮脂分泌旺盛的區域,且周圍通常可以看見粉刺。
疔瘡通常發生在身體的軀幹,例如脖子、腋下、臀部、腰部或大腿內側等容易摩擦、流汗的地方。它不是皮脂分泌的問題,而是細菌經由毛囊或皮膚小傷口進入,引發急性化膿性感染。簡單來說,痘痘是油堵住了毛孔,疔瘡是細菌鑽進了毛孔,儘管臨床上兩者外觀可能相似,但疔瘡的疼痛感通常更強烈,紅腫範圍也會逐漸擴大。
另一個常被混淆的皮膚問題是「粉瘤」。許哲豪醫師說明,粉瘤是一種皮膚下的囊袋狀結構,就像是個小袋子,裡面充滿角質、皮脂等物質,摸起來像一顆小球,顏色接近膚色,通常不痛不癢,表面通常可以看見一個黑色開口,擠壓時會有白色、帶異味的分泌物,如果受到擠壓或細菌感染,就會紅腫發炎,看起來就像疔瘡。要徹底根除粉瘤,必須手術切除整個囊袋,否則容易復發。
為什麼會「長釘子」?細菌入侵+免疫力下降
疔瘡的主因是細菌感染,其中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他如綠膿桿菌、鏈球菌等,也都是可能引發感染的原因。許哲豪醫師說明,當皮膚有微小傷口、長期摩擦或處於潮濕環境時,細菌就容易入侵毛囊,造成發炎,以下族群感染風險特別高:
‧ 肥胖、或穿緊身衣容易皮膚摩擦者。
‧ 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較低者。
‧ 三高控制不良、癌症化療中病人。
‧ 夏天大量出汗但未保持清潔者。
疔瘡治療指南,掌握正確的治療方式與就醫時機
古代有句話說「治疔如治虎」,形容疔瘡治療的困難以及後果難以預測。然而隨著現代醫學進步,疔瘡的治療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許哲豪醫師解釋,若症狀較輕微,可以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生素,例如頭孢菌素、克林達黴素或盤尼西林類藥物,來控制感染。
但若感染範圍大,皮膚出現疼痛劇烈或膿液增加,則需要進行「切開引流」的手術,也就是俗稱的「排膿」。這項治療必須在無菌環境,由專業醫師執行,千萬不能自行在家中用針頭或手擠壓膿液,這麼做不僅沒有幫助,可能還會使細菌擴散,導致感染惡化。引流的時機也相當重要,若疔瘡尚未成熟,內部尚無膿液,貿然擠壓反而會讓發炎範圍擴大,進一步加重感染。如果情況嚴重,可能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
嚴重的疔瘡,可能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許哲豪醫師提醒,若疔瘡處於以下情況,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 疔瘡出現在臉部或眼周,恐影響視力。
‧ 伴隨發燒或畏寒,可能表示感染已進入血液。
‧ 紅腫範圍不斷擴大或疼痛加劇。
‧ 疔瘡反覆發作,可能是皮膚帶菌或是免疫系統失調的徵兆,需進一步檢查。
預防疔瘡的關鍵,保持清潔、維持良好免疫力
由於疔瘡的起因是細菌感染,所以適當的清潔很重要。許哲豪醫師強調,指甲、毛巾、衣物、枕頭套等物品應定期清洗更換,運動後或流汗多時,也要盡快清潔皮膚、保持乾爽。此外,保持規律的作息、避免熬夜、戒菸酒,並減少辛辣油膩食物的攝取,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機率。
如果身上經常出現疔瘡,應該考慮讓醫師檢查是否為「帶菌者」,因部份人鼻孔或皮膚上可能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只要有傷口就容易反覆感染,必須透過預防性治療,來降低復發機率。
紅腫膿包別輕忽,尋求醫療幫助讓痊癒更快
如果有疑似疔瘡的症狀,應盡早就醫,並交由皮膚專科醫師進行評估和治療。疔瘡看似僅是皮膚的小問題,實際上卻是細菌感染的警訊,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從毛囊炎發展為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檢查皮膚狀況,及時就醫,疔瘡的治療就不再是難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