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無限工作日」風潮起,AI Agent只會加速白領崩潰?
微軟日前發布2025工作趨勢指數報告,警示在疫後全球職場工作壓力更重,因「無限工作日」風潮起!這時候導入AI Agent,只會讓人類跟AI Agent一起變得像在流水線上掙扎的工人,人與機器都愈來愈忙!到底無限工作日為何?若要防治是否該索性讓「經濟全面自動化」?這樣不用人類介入的未來,又還有多遠?
在AI代理到來之前,人類為自己打造的工作流程已經千瘡百孔、難以持續。也許,我們事實上需要AI同事,而非抗拒他們。
至少,從微軟發布的《2025工作趨勢指數》(2025 Work Trend Index)年度報告中描繪的工作現況,事態看來像是如此。
微軟發布《2025工作趨勢指數》。取自微軟官網
根據Microsoft 365的大量匿名數據分析,報告指出一種「無限工作日」(infinite workday)的現象。疊加在疫情後轉向的遠距工作、彈性工時等型態上,現代工作內容愈趨複雜,工時已經沒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期望值不斷提升。若只使用AI加速現行流程,恐怕會加速系統性的崩潰。
報告描述,早自早上6點,已有許多Microsoft 365用戶開始檢查收件匣。工作者一天平均會收到117封電郵,許多只能草草瀏覽過去。到了早上8點,teams訊息開始頻繁交流。每個工作日,每名員工平均會收到153則teams訊息,這與大量電郵交織成一個令人類瘋狂的訊息節奏。
9點到11點、以及下午1點到3點之間,是會議的高峰期。再加上許多臨時召開的會議,讓員工難以進行專注思考、深度工作。人數更多、跨越時區的會議量也在增加,導致更多人晚上8點後還在開會,晚上10點還在看收件匣的員工也不在少數。
大量電郵、teams訊息以及會議,使得許多員工的工作體感時常是混亂、碎片化的。在核心工時,平均每2分鐘,工作者就會被打斷一次。即使在週末,也有近兩成員工在工作,可能是為了追上週間落後的工作進度。
報告指出,約三分之一的員工表示,過往五年的工作節奏已經讓自己難以跟上。這種不良、難以持續的循環需要被改變,而非再加速。但AI真的是解答嗎?
AI提升效能,亞馬遜預期員工總數將縮減
近來,在引入AI提升營運效能外,企業高層愈來愈不諱言這將如何為投資人降低成本:縮減人力。裁員是最直截、簡便地回收AI投資的途徑,這一點眾人心照不宣,但企業們已愈來愈不花心力粉飾這件事。
5月才陸續裁掉六千多人的微軟,預計7月再向銷售、行銷等部門開刀,規模可能也是千人等級。這反映了從算力到人才上對AI加碼投資的成本平衡。
身為全美第二大私營雇主,亞馬遜的動態時常被視為勞雇市場趨勢的風向球。執行長賈西(Andy Jassy)6月公開的員工信也受到熱議。
賈西預期,隨著生成式AI與AI代理落地,執行現行工作任務的人力可精簡,但也會產生其他類型的人力需求。一來一往的結果難以準確計算,但他的推測是因AI提升效率,公司的總員工人數將會縮減。
信中指出,亞馬遜內部已有超過1千個生成式AI的應用與服務在進行中,「公司的每一個角落」都在使用生成式AI。但這還只是初期階段,賈西預期未來會有數十億個AI代理遍布各產業,人類的工作也會更加「刺激有趣」。
亞馬遜在全球有150多萬名員工。今年以來已有兩波較具規模的裁員,分別聚焦在零售部門(約200人)與裝置及服務部門(約100人)。6月初,亞馬遜在硬體研發部門內成立一個新的AI代理團隊,預計是要為自家倉儲機器人智慧升級。倘若研發順利,可望再提升自動化程度。
但《紐約時報》(NYT)5月報導顯示,在使用AI協助程式撰寫後,亞馬遜工程師的工作似乎沒有變得更「刺激有趣」,而是更像生產線上的工人。就像過去手工藝被工廠機器自動化,知識工作也正在歷經加速進程。
報導指出,有些軟體工程師被主管要求多用AI,對生產力的要求也隨之提升。以前開發一個網站新功能可能歷時數週,現在通常要在幾天內完成。部分工程師認為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少沉澱、深度思考,主要內容從「創造」程式碼轉向「檢查」程式碼,而這並不更加有趣。
亞馬遜在全球有150多萬名員工。今年以來已有兩波較具規模的裁員。Shutterstock
「前沿企業」崛起,人類成為代理管理者
微軟《2025工作趨勢指數》報告指出:「未來的工作不會取決於我們自動化了多少繁瑣的任務,而是我們選擇在根本上重塑哪些工作內容。」報告稱之為「前沿企業」(Frontier Firm)的思維。
這種「前沿企業」擁有隨需可用的「智慧」,結合人類與AI代理的混合團隊,可以敏捷行動、快速擴張。一些已經展示出前沿企業特徵的案例,包括引入AI代理加速研發的拜耳(Bayer),以及用AI代理輔助自家員工查找資訊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以後者為例,如今員工服務客戶時需要的搜尋時間從10分鐘縮短到30秒。
報告預期,未來2~5年間,每個組織都會逐漸轉型為前沿企業。光是思考「導入AI」已不足夠,真正關鍵的問題在於工作時間是如何被耗用的?任務是如何完成的?以及真正有影響力的事務是什麼?
要邁向前沿企業,報告提出幾項建議。例如落實「80/20法則」,將常規報告等低價值任務自動化,讓人類主管把時間保留給真正帶來改變的事務,如深度工作、複雜決策等。
隨著人類員工逐漸成為「代理管理者」,企業也可以購買AI作為「數位勞工」,過去靜態、僵化的組織分工需要調整結構,才能支持這個更加靈活、敏捷的人機協作團隊。例如,HR可能需要轉型為Intelligence Resource(智慧資源),管理範圍擴及全組織的數位勞動力。
經濟真能被AI「全面自動化」?短期動盪能避免?
至今,短期展望聽來仍像是「AI不會取代你,懂得用AI的人會取代你」這句話的進階版。但長期來說,不少新創抱持著更遠大的野心。4月成立的Mechanize便直言,公司目標就是要達成經濟的「全面自動化」。
Mechanize三名創辦人出身於研究機構Epoch AI,獲得Strip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柯里森(Patrick Collison)、Google首席科學家迪恩(Jeff Dean)等人支持。團隊目標不滿足於執行單一任務(如程式撰寫),而是要打造出可以執行幾乎所有人類在電腦上的行動的AI系統。
Mechanize的進路可以想像成一種工作版本的虛擬遊戲環境。就像是Claude等AI模型挑戰寶可夢遊戲,AI系統也在虛擬的工作環境中透過強化學習,逐步學習如何執行一個員工的完整工作。
Mechanize團隊承認,要完全自動化一份工作的難度相當高。創辦人們估計,樂觀來說至少10年起跳,最長可能要花上30年。
然而,即便在短期內,AI能力所能對人力市場造成的衝擊,依然令部分AI意見領袖相當憂心。日前預言一場「白領血案」的Anthropic 執行長阿莫迪(Dario Amodei),可能是最積極發聲者。
Anthropic 執行長阿莫迪。wikimedia commons by TechCrunch
阿莫迪認為,縱然長期來說,AI可提升經濟產出、改善醫療品質,具有諸多益處,但短期內可能造成社會動盪。他估計在未來5年內,AI可能取代半數的白領初階工作,導致失業率飆升到10~20%。
「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就要發生。」阿莫迪對Axios表示,「這聽來瘋狂,人們不相信。」
縱然這仍然聽來像是宣傳自家產品的高超能力,阿莫迪提出的補救方案甚至包括對自己徵稅。例如一種「詞元稅」(token tax),每當AI公司透過自己的AI模型獲利時,就抽取部分稅金,由政府再分配,作為緩解財富過度集中的途徑之一。
阿莫迪呼籲政府及同行們不再美化願景,而要做好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勞動市場動盪。「身為這項技術的生產者,我們有責任與義務誠實地表達即將發生的事。」他表示。
阿莫迪承認,警示大眾自己正在打造的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是一件奇怪的事。批評者也質疑,這只是炒作的說詞。但他表示,懷疑論者也應該自問,「如果他們說的是對的呢?」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