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真用美國影響力搞定關稅談判 歐盟官員:敢殺人質就翻盤了
美國總統川普7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自8月7日起對全球數十國課徵新關稅,稅率介於10%至41%。白宮官員指出,當時許多國家一開始以為川普只是用關稅虛張聲勢,但隨著他以美國影響力不斷出招,讓各國慢慢發現川普是玩真的,並在談判桌上讓步。一位歐盟官員坦言,一旦意識到你的談判對手真的敢「開槍殺人質」時,整個博弈局勢也會劇烈翻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自川普4月2日對全球貿易夥伴宣布高額對等關稅以來,川普已經2度延期,如今,他7月31日簽署的行政命令中,又將關稅生效日延到8月7日。這120天以來,國際社會不斷面臨著「川普總是臨陣退縮」(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簡稱TACOs)的交易行為、市場動盪、政治戲碼與威脅等,就算到了今天,外界仍不敢對經濟前景抱持太過樂觀的態度。
不過,無論如何,以現況來說,川普的確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他與經濟幕僚在8月1日對等關稅最後期限到來的這一天,正一同享受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證明自己正確(vindication)」的成就感。畢竟回顧過去,川普4月剛宣布高額關稅時,川普和其經濟幕僚幾乎與所有主流經濟家的看法背道而馳,不斷遭受批評,但時至今日,外界原先預測的高關稅將帶來高通膨的狀況並未成真,展現美國經濟在變動中的驚人韌性。
美國影響力成關稅談判籌碼
這也鞏固了川普自首次參選總統以來,為共和黨在關稅觀念上帶來一場漫長而驚人的意識形態轉變。而這一切的核心,其實始終圍繞著一個概念,「影響力(leverage)」,這是唯一貫穿川普一連串混亂經濟政策的主軸。這種「影響力」來自美國市場對全球經濟的獨特重要性。川普本人深信關稅的效用,並且願意真正實施關稅,甚至在必要時升高力度、直接壓制任何報復行動,這種態度更進一步強化了美國的談判地位。
在川普於4月2日宣布高關稅的前5天,股市正經歷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慘烈的3日跌幅、債券市場也釋出令人不安的訊號,顯示外界對美國經濟穩定性的信心正在動搖,但當天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走上華府一家智庫的講台發表演說時解釋,「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有一些投資人,認為關稅頂多是徒勞無功,更可能帶來毀滅性傷害,」他補充,「但他們錯了。」
米蘭在演說中闡述了白宮官員的經濟論點,解釋為何他們堅信川普提出的大規模關稅政策所引發的報復性措施有限,也不會讓美國消費者承擔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他指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顯示出,美國貿易夥伴在面對美國市場時,其實可選擇的空間非常有限,這將侷限貿易夥伴的報復空間,並迫使出口國要嘛自行吸收關稅成本、讓美國坐收飆升的關稅收入,要嘛就選擇與川普達成協議。
米蘭本周接受CNN採訪時提到,當時國際社會普遍擔心高關稅引來的報復性措施會席捲全球經濟,並使任何貿易協議都難以談成,但他認為,「大家根本沒看清楚美國擁有的影響力有多大。」並補充,「他們就是沒看清這一點,而川普看得非常清楚,他了解美國擁有的影響力,也了解如何以別人做不到的方式運用這種影響力。」也正是這樣的影響力,為川普在關稅期限前達成一連串貿易協議奠定基礎。
各國不相信川普高關稅是玩真的
話雖如此,但一開始,情況並非如此順利。各國並不相信川普真的會用這樣的影響力,去做他想做的事。美國在4月宣布高額關稅,並延後期限生效,給各國談判時間後,川普的主要貿易談判代表收到了來自各國的大量提案,但這些提案內容遠不及川普的要求,而且多國以為只要結合報復性威脅和象徵性的減稅措施,就能使白宮讓步。
米蘭說,「當時他們根本不相信我們是認真的,他們以為只要威脅報復就能讓我們退縮。」他補充,「他們根本不是真心想談出一份真正的協議。而以川普對關稅的執著程度,要讓他點頭同意一項協議,絕非易事。」川普深知這種博弈心理,因此經常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於任何時間在他社群媒體「真相社交( Truth Social)」帳號上發布新的關稅威脅。
一位歐盟官員在川普與歐盟達成協議後表示,「當你意識到你的談判對手真的敢開槍殺人質時,整個局勢就會開始劇烈改變。」
同樣的手法也被用來對付那些公開表示「可能會漲價」的企業。一位企業高層表示,「這最後變成一個商業判斷,」並補充,「在這屆政府底下,你如果出面講漲價,等於在自己背上貼靶子,這樣的代價根本不划算。」不過,仍有多位企業高層警告,未來幾個月內價格上漲幾乎難以避免,從財報電話會議到最新經濟數據中,已經可以看出部分受影響最重的產品價格正在上升的跡象。
川普的「打到服從」交易藝術
如今,川普所宣布的關稅稅率介於10%至41%。跟4月的高額對等關稅比起來已有所下降。一位銀行高層表示,「大家最後好像都接受了現實,關稅確實變高了,但沒有高到最糟的程度,於是乾脆就當作是贏了,然後繼續往前走。這樣想起來,其實有點瘋狂。」並補充,「他算是把所有人都打到服從了。」
不過,川普並沒有在90天內拿下90項協議。官員指出,真正的原因往往就是川普本人,因為談判團隊多次擬好協議草案、準備送交他拍板時,卻被川普退回,要求重新回到談判桌。這從近幾個月來,川普的顧問們一再強調協議「即將達成」,便是這種政府內部反覆拉鋸的表現。
米蘭在被問及這些公開聲明時表示,「我們當時講的時候都是真心的,我們並沒有說謊,」並補充,「但現實是,總統會親自做所有重大決定,而他拿到那些提案後,所推動的幅度遠遠超出任何人當初的預期。」最近幾波接連宣布的協議,成功維持了對所有進口商品約15%的高關稅,同時也包含對美國生產商的市場准入讓步,以及承諾採購數千億美元美國商品的條款,或是承諾進行有助於川普解決美國供應鏈脆弱問題的投資。
每一項協議的架構與優先事項,都充分顯示出川普幾乎親自參與了所有最終協議的每個細節,甚至親自用麥克筆,劃掉日本提出的投資金額,要求再增加1000億美元。當時坐在白宮橢圓辦公室對面的日本談判代表,最後接受了這個條件。
川普的顧問們坦承,他們之所以能夠避開一連串最壞情況的發生,並不是單靠自己就能做到的。美國消費者持續消費,支撐了經濟動能。不過,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本周再次重申他的看法,川普關稅的實際影響仍難以準確評估,目前才剛開始逐漸波及到消費者層面,而在接下來幾個月,這種影響預料將會愈加頻繁地顯現。
顯示全部
留言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