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川普政府不讓賴清德過境美國
從昨天的《彭博社》到今天的《金融時報》,都報導了川普為了對中達成關稅談判以及與習近平會晤,而拒絕讓賴清德過境美國。這個消息雖然未獲美方證實,賴清德政府也聲稱總統近期沒有出訪計劃,但報導的金融時報兩位記者有相當公信力,報導中也訪問了葛萊儀及薛瑞福等資深台灣議題專家,甚至連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都對此表示批評。所以可以就這個消息稍作討論。
第一,這項決定讓人回想起2019年的一則媒體報導,即川普為了達成和中國的第一階段貿易談判,而推遲了簽署對台軍售66架F-16V。其實從新聞曝光到川普最後簽署軍售案也不過推遲了幾個月時間,顯示川普決策有明確的優先順序,不代表優先順序較排後的就不處理。特別是軍售案後來在川普形容對美國也有製造就業機會的實質利益。來日方長,賴清德此次無法過境美國也不意味未來沒有機會。
第二,過境比起軍售畢竟是個象徵性大於實質的動作,在川普的決策優先順序可能又更靠後。所以台美雙方很可能也為免1994李登輝過境夏威夷時無法入境美國,以及2006年陳水扁的「外交迷航」事件等尷尬狀況,預先溝通推遲過境避免惡化台美關係及「疑美論」。接下來就要觀察川普政府會不會在實質政策上給予台灣利益,比方說近期即將宣佈的對等關稅以及232條款下的半導體關稅給予台灣較優惠稅率,或者是簽署國會提交的友台法案,甚或是完成對中貿易談判後提出新一波對台軍售。這些友台政策同樣是可以回應到美國政界及產業的需求,相信比起讓賴清德過境美國有更靠前的優先地位。
第三,雖然美中無論是川普與習近平的直接通話,到5月日內瓦協議開啟貿易談判後,幾次高層會談都未直接觸及台灣議題,但媒體甚至智庫學者一直探討北京是否會施壓重返執政的川普政府在台灣議題上讓步,以及讓步的必要性。
比方說美方是否會公開反對台灣獨立,甚至施壓兩岸協商。雖然這些都是過往實踐上歷任美國總統所避免的,甚至透過「六項保證」的重申而不被採納。然而這些構想既然被提出就有被落實的可能,而且川普上任後也已經推翻前政府的諸多措施及表態。無論是推出WHO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是拜登時代的非法移民、環保法規、DEI甚至技術出口法規都是。然而川普及魯比歐等鷹派官員應該也明白若貿然更動已經履行數十年的對台政策不僅會傷及台美關係,甚至會進一步引發盟友對美國承諾的疑慮。幾經權衡下可能會選擇不予賴清德過境這個傷害最小的動作給北京「面子」。
第四,川普不會忘記當時苦心孤詣和中國談成的貿易協議最後中國是完全沒履行,但相信川普也明白解決市場對進出口狀況不確定性會比一時意氣之爭更重要。而且目前也和6年前一樣,即將進入美國年底消費旺季。川普在今年下半年的施政重點顯然是平抑物價控制通膨,無論是減稅或者要求聯準會通膨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之前川普在大幅加徵對中關稅時就已經為了「頂多少買玩具」的發言引發民怨,若是無法透過完成對中關稅談判解決如稀土磁鐵供應等問題,川普也會面臨產業界的強大遊說壓力。
當然上述都只是試圖理解川普決策思維,不代表他這麼做沒有可議之處。中共利用談判拖延時間,最後談成協議後再不履行已經是老三步。近期川普決定要取消對中出口技術管制的決定,也引發了如博明等鷹派前官員聯名致函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反對。加上先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呼籲美國政府不應對中國進行技術出口管制,可見中國以美國產業界為槓桿對川普政府施壓還是奏效,就算先前被認為對中友好的馬斯克已經離開川普政府。不過川普決策風格的交易性雖會讓他傾向優先處理對中關稅談判等重大急迫議題,但相信川普政府中的對中鷹派仍會協助設計政策保留對台交涉合作餘地。(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顯示全部
留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