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大罷免大失敗」:未能罷免親中政黨立委,執政黨翻轉國會的希望被澆熄
7月26日的大罷免投票最終沒能罷掉任何一席國民黨立委,《華盛頓郵報》在結果尚未底定、但開票已經看出罷方大勢已去時便搶先發稿,稱「台灣選民否決了撤換國民黨立委的提案,澆熄了執政黨試圖翻轉立法權的希望」,該則報導的標題更直指「台灣選民否決罷免親中政黨(China-friendly party)立委」。
《華郵》尚未分出勝負時的搶先報導中指出,傾向台獨的民進黨雖贏得去年總統大選,但親中的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在立法院掌握過半席次組成多數聯盟。但大罷免的初步結果顯示,這次的罷免行動未能成功拉下任何一位國民黨立委,而且多數罷免案都以相當大差距落敗。雖然8月23日還有另外7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投票,但8月的投票結果若同樣對民進黨不利,意味著賴清德政府將持續面臨國會的強力制衡。
日內瓦高等學院研究罷免制度的雅妮娜·韋爾普(Yanina Welp)對《紐約時報》表示,全球沒有任何國會曾面臨像台灣這次的大規模罷免行動。台灣也是少數允許選民透過連署罷免民選代表的民主政體,過去的罷免案規模較小而且鮮少成功。
對支持者來說,這次的「大罷免」展現了台灣民主的活力,雖然大罷免成功有助於賴清德的施政,但許多活動人士強調他們是「自主行動」,這也是一次「去中心化的草根運動」與「民主深化」;但反對者批評,大罷免濫用了本應謹慎行使的民主程序,名列罷免選票的台北市立委賴士葆則說「這場鬥爭是由仇恨驅動」、被鎖定的立委已經被「徹底妖魔化」。
台大國發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表示,儘管罷方非常努力,但要在組織嚴密的國民黨選區拉下現任立委,無疑是「一場苦戰」。今天的大罷免的結果將使賴清德更難推動政策,特別是在明年還要面對地方選舉。南樂認為,賴清德現在除了嘗試用其他更具創意的方式爭取支持,大概也無牌可打了。這次面對罷免挑戰的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則說,罷免結果讓賴清德別無選擇,只能與在野黨會面,「在這個混亂的世界為台灣尋求更穩定的發展道路」。
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晚間8點45分的數據,所有罷免選區的選民都否決了罷免案。《彭博新聞》指出,首波大罷免投票過後,在野陣營仍將維持立院的多數優勢。這對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是一大打擊,因為選民以壓倒性多數否決了所有罷免國民黨立委的提案。南樂認為,26日的大罷免結果對罷方來說是巨大衝擊,原本預期藍營選民大多會因冷感待在家中,而賴清德和民進黨都需要反思,該如何爭取中間選民與藍營支持者。
布魯塞爾國際危機組織(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ICG)東北亞高級分析師楊威廉(William Yang)指出,選舉結果顯示多數台灣民眾仍傾向維持現有的權力平衡——也就是反對黨掌握立院多數,執政黨控制行政部門——這意味著從預算、國防到法官任命等議題,未來仍將持續上演激烈對抗。包括楊威廉與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都認為,民進黨不能一直用恐中來刺激選票,因為民眾可能更關心經濟與民生議題。
《紐約時報》指出,這場大罷免加劇了支持「維持現狀」與主張「改善兩岸關係」陣營間的對立:批評者指控親中政治人物損害台灣利益,並對其與中國政要會晤提出質疑;但被罷免方則強調,在中共拒絕與民進黨對話的情況下,他們的聯繫管道對維持溝通至關重要。不過這場大罷免的過程平和也受到好評,因為「他們將所有能量、焦慮與激情都導入了制度性機制中」。(推薦閱讀)BBC談大罷免:外省人選民為何「造反」, 國民黨鐵票生鏽了嗎?
彭博新聞也說,儘管兩大政黨依然嚴重分裂,但選舉秩序井然、和平進行,凸顯了台灣作為唯一享有民主的華人社會的地位,而且在680萬合格選民中,超過半數都參與了投票。彭博在報導最後引用了國民黨國際事務部的聲明:「今天的選舉結果不應被誤解為兩岸或外交政策的信號,也不應以『親中』或『親台』的眼光來解讀,因為它反映了台灣民主問責機制的力量和活力。」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