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丹娜絲/反思》民間應自組戰備部隊,無線電克服通訊斷聯、跨村社區聯防(災後29天)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8月04日21:34 • 發布於 08月04日07:17 • 上下游新聞

丹娜絲颱風將滿一個月,災後餘波未平,民間舉辦研討會,集結第一線參與救災者、社區工作者與關心公共事務的民眾,共同回顧經驗、反思制度缺口,「當政府來不及,民間能先做什麼?」他們要找出在下一次災難發生時,組織得更快、支援得更深的方法,讓地方具備真正的韌性。

災後社區座談會在後壁區璞育塾文創園區舉辦。(攝影/林吉洋)

民間自救行動啟動,用意志力點亮家鄉

位於台南的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多年推動學童課業輔導、老人送餐與產業活化的工作,因長期紮根社區,當颱風來襲、政府資源尚未進場時,他們率先動員,自力應對災後困境。

理事長黃雅聖回憶,丹娜絲風災隔日,協會門窗被強風吹破,屋內一片狼藉。他最擔心的是停電後冰箱的食材全數腐壞,老人們下一餐沒了著落,於是協會夥伴立刻煮了上百份熱騰騰便當,不只送給平時服務的長輩,也分送給正在搶修的台電人員與國軍官兵。

沒想到,這段畫面透過臉書傳出去後,喚起更多人的關注——原來災區這麼缺援。於是,有人放下清理一半的家屋,趕來幫忙裝飯、送餐;有人搬來米、菜與調味料,召喚出一條條關係的線,將人一個個連起來。最終,他們一共送出超過 600 份便當,靠著彼此接力,撐過最艱困的日子。同時也募集到帆布等重要的物資,轉介工班,協助災民走上復原的道路。

黃雅聖指出,風災初期政府應變不及、通訊斷聯,民間必需快速應變,將人力物力導入災區,正因為這樣的經驗,他決定舉辦此次研討會,希望把地方的行動經驗整理分享,讓更多人知道「等待不是唯一的選項」。

協會於災後整合力量,送出六百份便當(圖片提供/黃雅聖)

備用通訊不能缺席:以無線電建立災時回報網絡

黃雅聖在研討會上分享,「當兵時我是戰備部隊,知道真正救災靠的不是手機,而是無線電」,他強調災害初期若無法即時掌握第一線狀況,政府恐將錯估情勢,延誤資源調度與人力部署,無線電具備收發功能,無需倚賴中繼基地台,僅以電池供電便可運作,作為災時重要的輔助通訊工具。

他建議,地方公部門應規劃區公所與各里社區之間的無線電網絡,並於平時定期演練與測試。以後壁區面積為例,一台 25 至 50 瓦的基地無線電即可涵蓋全區,由區公所設置,14 位里長可配備 10 至 25 瓦手持機,鄰長則使用 1 至 3 瓦裝置,即可建立基層回報體系。

此外,若當地民間團體也具備無線電能力,災後便能即時與區公所對接災情,協助媒合志工與物資資源,形成快速有效的在地韌性網絡。

自救與串聯:佳里女農呼籲建立跨村社區通報系統

「洄稻佳里」女農陳映蓉因為一則「拜託市政府,看見還沒被看見的災區」臉文獲得關注,她提到,所在社區停電時,里長曾來關心一次,里幹事則曾探視過屋後倒塌的獨居長者,此後便再無任何公部門人員出現,「從頭到尾都是我們居民自救」。

她坦言,風災帶來切身之痛,也讓她對政府的缺位感到憤怒,但她也認為,不能只仰賴外部協助,農村青年必須自立自強。陳映蓉呼籲,返鄉工作者應主動串聯,建立跨村的災害應變社群,「農村現在幾乎都是老人,年輕人更要團結起來」。無論是透過 LINE 群組或其他通訊平台,建立通報與資源共享機制,在第一時間相互支援,一起守護家園。

佳里女農陳映蓉淚訴偏鄉獨居老人是最難獲得援助的一群人。(攝影/林吉洋)

災害分期部署不可少,社區推動識別標章與跨區聯防

璞育監事顏呈益是空拍攝影師,風災後他發動群組的力量,將資源帶入災區,也透過影片拍攝,將災區的情況傳遞出去。

他將經驗整理為「災前預防部署、災中應變、災後復原」三階段,災前預防方面,他建議設計「可辨識的災情標章」,平時就需要演練如何將標章或旗幟樹立於屋頂或門口。舉例來說,紅色標章代表家中有傷患、綠色表示缺乏物資、藍色則為屋況受損,可透過空拍影像判讀,也免除里民、村長全區奔波統計的辛勞。

顏呈益也提倡建立「姐妹社區聯防協議」,由平時便有實地互訪與信任基礎的社區結盟,進行跨縣市的支援規劃與路線設計,減少災中臨時調動的混亂。此外,平日應建立「志工技能登錄系統」,紀錄各人擅長修繕水電、操作機具、管理帳務等能力,災後即能迅速配對、發揮效能。

在災中應變階段,顏呈益指出,社區應備妥「三斷備援」方案:斷電時以哨音通訊、斷網時使用手寫通報表、斷訊時則可透過廣播巡邏警示。他特別強調社區廣播不應僅依靠固定喇叭,而是採行動巡迴方式,主動辨識需求,就像醫院檢傷分類一樣,居民疏散與援助也應分級處理。

至於災後復原,他提出應規劃多元安置選項與接駁系統,並設置中央廚房穩定供餐,志工也需安排輪替與支持機制,以維持長期運作。他強調,每一次復原工作,其實也就是下一次災前部署的起點。

空拍攝影師顏呈益建言,應建立受災情況識別旗幟,在斷訊時可從空中掌握災況或判別救援。(攝影/林吉洋)

應善用過往災難經驗,尊重農村生活特殊性

資深社區營造工作者宋金山除了在災後馳援後壁,也深入台南溪北沿海聚落進行救災、遞送物資。他指出,北門、將軍、七股、學甲四區的臨時安置中心全設在南鯤鯓,四區人口合計數萬人,最遠的地區距離達數十公里,政府疏散政策脫離現實。

他強調,嘉南沿海多為高齡人口,許多長者根本難以獨力前往數十公里外避難或求救,凸顯災害應變機制長期忽略農村生活型態的特殊性與脆弱程度。

宋金山強調,從九二一到八八風災,學者專家早已建立完整救災與復原指南,包括緊急安置、中繼處理、重建與陪伴,政府應善用過往經驗,無須每次從零開始。

颱風災後也揭開農村高齡化的脆弱結構。(攝影/林吉洋)

社團出力,成為災後支援網絡

南瀛國際工商經營研究社,在災後成為後壁的重要支援力量,前社長李敏妃回憶,颱風剛過,她隨即透過社團群組發起便當募集,隔天就將熱騰騰的便當送至後壁區公所,然而,因公所人力吃緊、難以判別民眾身分與實際需求,一度發生爭搶便當的混亂場面。

為了讓資源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她與社員們改變策略,主動聯繫各里長,透過地方網絡辨識出高齡、弱勢與行動不便的住戶,逐戶配送了 3615 個便當。「社團不只是例行聚會,更能在災難時刻成為社區最堅強的後盾。」她希望未來能與地方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在最需要的時刻送上關懷與支援。

南瀛國際工商經營研究社前社長李敏妃呼籲,社團要成為社區的後盾。(攝影/林吉洋)

學生去哪了?志工社團斷層

這次風災,許多人發現「怎麼沒有學生走入災區」?新世代青年數位科技探索教育協會總幹事鄭意儒,曾帶領台南大學小太陽永續社會服務社參與後壁地區的救災,但他坦言,這類青年志工已是少數。

鄭意儒認為,學生並非冷漠,而是欠缺一位能「站出來」指揮的領導者。「現在孩子的協作能力普遍下降,但如果有他們信任的人帶頭,他們還是願意出來。」鄭意儒直言,像台南這樣幅員廣大的城市,災後區公所與公務體系根本無法遍及每個角落,青年參與的意義尤其關鍵。

然而,社團能否長期穩定運作,背後需要結構支持。鄭意儒指出,現在學校對社團管理缺乏指導與資源支持。「以前我會受邀分享如何培養社團領導人,現在學校不再重視這件事,經營能力也無從培養。」

浮光掠影的計畫,難以扎根的社區韌性

黃雅聖最後提到,社區原希望透過政府補助,逐步建立在地的民間防災網絡,讓韌性成為社區自身的能力,但這類「務實但不花俏」的提案,在補助審查中往往難以被青睞。資源最終流向那些包裝亮眼、卻無助於社區長期經營的計畫。

也有與會者指出,現在的地方社團常被形容為「有時間說故事、沒時間做事」,一方面是因為補助制度的傾斜與期待,一方面也反映了政策長期忽略地方自主防災能力的培養與支持。久而久之,真正有行動力的人反而被邊緣化。

延伸閱讀: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