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復刻李登輝,延續台灣民主記憶 李安妮終於走進父親世界!
作者:財訊雙週刊/林苑卿
6月,《財訊》採訪團隊走進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數轉院)的一間展示室,眼前景象彷彿時光倒流。三面牆環繞著李登輝一生的簡報資料,另一面牆上則有兩座大螢幕,分別播放著李登輝的坐姿與頭像影像。螢幕中的他,微笑點頭,張口哼唱—他生前最喜歡的日文歌曲《千の風になって》(千風之歌)。
螢幕中神態自然、語調溫厚的「李登輝」,是透過AI技術重建的「數位李登輝」。從聲音模擬、語意分析,到表情與肢體語言的還原,每一個細節都高度擬真。這不是一場科技展示,而是一場跨越時代與生命的民主記憶工程;而幕後的推手,是他的女兒、現任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
這不只是一次科技應用,更像是一場社會實驗。「不是要去神格化他,而是傳承他的未竟之業。」在AI風起雲湧的時代,李安妮選擇以倫理為核心、以文化為導向,試圖用新技術承載台灣民主價值與歷史記憶。
技術 結合資策會高度擬真
李安妮回憶,父親逝世後,父親的友人建議:「老仔就不在了,(李登輝基金會)收收起來啦!」但她認為,這份屬於台灣的歷史與精神不能就此止步;因此她沒有選擇關門謝幕,而是決定讓李登輝繼續「活在公共領域」。
契機來自於現任外交部部長林佳龍長期倡議的「李登輝學」。《財訊》雙週刊指出,2023年,林佳龍在李登輝百歲冥誕時再次提出「李登輝學」的概念,主張李登輝的領導哲學與歷史定位值得台灣社會深入探討、學習與保存。李安妮因而意識到這不僅是歷史的回顧,她進一步思索:如何讓李登輝的精神與價值,延續至下一個世代?答案是AI。
「如果無法立即建立一座元首圖書館,那就先打造一個能夠互動、教育、對話的數位人物。」李安妮在2024年9月第一次與數轉院團隊會面時,即明確提出這個構想。
資策會數轉院院長林玉凡回憶,這是一場挑戰性極高的任務。首先是資料來源斷裂,李登輝並無大量高畫質影像與長段語音錄音;其次是語言習慣複雜,他常在演說中混合國語、台語與日語,並帶有台灣國語腔調;第3是「表情動作的重建」,由於無法請本人配戴動作捕捉裝置,工程團隊只能依賴大量訪談與資料推敲還原其神態。
更多財訊雙週刊文章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