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為什麼人會感到「不爽」?精神科醫揭真相:只是「沒活出真正的自己」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4小時前 • Uho編輯部

生活難免會有讓人感到「不爽」的時候,該如何面對這些情緒呢?日本精神科醫生水島廣子於《遠離!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一書中,從精神醫學的角度出發,針對憤怒、焦慮、悲傷、不爽等7大負面情緒,提出簡單易行的情緒管理方法,幫助讀者看懂情緒背後的訊號,從容應對各種人際困擾。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什麼會感到「不爽」?

人會不爽的原因非常多。有時是因為下屬把事情搞砸,惹得我們火冒三丈,可又無法澈底壓抑怒氣,就這樣整個不爽起來。有時是看到別人被捧得不像話而不爽,或是早餐時夫妻吵架,那一整天就會心情惡劣到底。女性的話,有些人會在月經來潮前莫名地不高興。

不爽的情況百百種,無論哪一種,其實都是在通知我們「並未展現原本的自己」。如果我們把這項通知當成「不爽」的功用,那麼此時,首先應該採取的對策,就是認識到:「此刻的自己,不是原本的自己」。然後,為了「讓自己安靜度過這一天」、「等待心情變好」等⋯⋯,做些平常你為了讓心情變好而做的事,這就是應付不爽的基本方法。

面對「不爽」的基本功

除非身體不適,否則一般來說,「不爽」的感覺,其實稍微轉換一下心情就能改善。因為多數的「不爽」,是處於被過去「某件事情」給拖累的狀態。

例如,「明明很努力,卻被上司修理一頓」、「一早夫妻吵架,而且感到完全莫名其妙」等,這些不爽的心情中,背後可能都藏著會引發不爽的「過去」經驗。「討厭只會拍馬屁的人,一見這種人就不爽。」這類情形也一樣。即便沒有特別勾起過去曾有的回憶,恐怕讓你生起「只會拍馬屁的人好討厭」這種念頭的經驗,也早就深植於你的資料庫中。

所以,只要將念頭從「過去」切換到「現在」,你的不爽便能不藥而癒。稍微轉換一下心情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可以從「過去」的問題,切換到「當下」的感受。

比如外出放鬆一下,或者到感覺不錯的咖啡館消磨時間,就近跑一跑,或是做些可以讓你笑開懷的事情。這些都是聚焦於「當下」的活動,它們可以讓你「感覺」到心情愉快或有趣;也唯有當下的活動,才能為你帶來新的「感覺」。

記下「不爽」的時間點

或許你會認為:「不爽,不就是『當下』覺得不爽嗎?」其實很多狀況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是「想起過去某件事」、「從以前就一直不爽⋯⋯」等,只是對長久以來的某種思考起了不開心的反應。

這些看起來像是「當下」的感覺,其實不過是對長期以來的「思考」所生起的一種反應罷了。此時你也可試著「觀看一定會受到感動的電影」、「重讀曾讓自己感動的小說」等。體會當下的感動,具有吹散陰霾、令心情豁然開朗的效果。

至於月經來潮前而身體不適所引起的不爽,屬於荷爾蒙失調問題,因此和前述的「被過去拖累」有點不同。這時候的重點就是找出「什麼時候特別容易不爽」。

因為不知道月經來潮前容易不爽的人,其實不太會注意到「對喔,我不爽的時候都在生理期前夕」。如果將「不爽日」和「生理日」同時寫進「親友筆記」,就很容易注意到兩者的關連了。轉換心情也無法改善時,或是沒時間轉換心情(因此不爽)時,就會處於不爽的狀態。不爽的日子,從各方面來說,都是狀況不佳的日子。

因此,請勿逞強,不妨跟人說「我今天心情不好」、「我身體不舒服」等,請對方包容你的不友善舉動。此外,如果事情可以不在那天完成,就改天再做吧。不爽日適合做的,就是不用腦筋的單純作業。

當然,不要在不爽日做出重大決定,請盡量延後進行。不爽時所下的判斷肯定不妥當。因此,你必須等待烏雲過去。這是非常重要的態度。

(本文摘自/遠離!傷人傷己的情緒風暴:3步驟!修復「關係裂痕」,覺察「內在自我」,暖心醫師的情緒管理SOP,讓你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方言文化)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脂肪肝也會直接惡化為肝癌?「肝包油」成肝癌元凶!醫示警:這4類人該檢查

華人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