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新創該選擇興櫃還是創新板?關鍵問題是:你想先熱身、還是直接上場

創業小聚

更新於 03月21日10:11 • 發布於 03月21日03:34 • 曾令懷

「7」和「75」,是2024年7月截至3月14日「創新板」和「興櫃」掛牌公司的數量。

在2025年初走進資本市場的雲象科技(醫療影像AI辨識)、凱鈿(企業協作軟體)、稜研科技(毫米波相關),以及即將掛牌的環球睿視(AI自然語意)、USPACE(共享停車),都選擇興櫃,而非政府專為科技新創設計的創新板。

創新板最大的問題是流動性,但在解除投資人資格限制後,幾乎所有投資人都能直接參與買賣創新板的股票,為什麼不少企業仍選走「走老路」?

你想先做個熱身、還是直接上場?

創新板出現以前,台灣企業上市的第一步都是登錄興櫃(部分創櫃),之後才會依據發展狀況轉為上櫃或者上市,2021年後則多了簡易公開發行後直接在創新板上市的選擇。可以說,興櫃和創新板都是新創進入資本市場的第一站,但兩者的定位和意義仍有差距。

興櫃的價值在於:讓尚不具備上市櫃資格的企業可以先測試市場反應,以此決定公司後續上市櫃的價格。也因為興櫃帶有「預備市場」的概念,因此交易制度不是以系統自動撮和成交價的「競價制度」進行,而是證券商報價的「議價制度」為主,這就讓興櫃的交易還是不如上市櫃板塊方便。

台灣上市流程圖

而2021年啟動的創新板,其實等同於直接上市的意義,是證交所為了鼓勵新創參與而設置,因此放寬了部分審查條件,並以市值為主要考量,希望讓新創公司也能在尚未獲利、規模不大之時,直接運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快速成長。

不過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創新板仍是個有較高投資風險的新板塊,因此證交所一開始設定了「只有合格投資人可以投資」的限制,使得台灣只有30萬人有資格投資創新板,造成一個硬傷:流動性和曝光度。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股票的交易選擇首選基本上還是以上市和上櫃企業為主,因為風險較小、流動性也更高。創新板雖然也是上市,但是屬創新板塊、雖具一定規模但營運上尚有部分條件不符上市櫃要求,波動可能較一般板更大。」在台灣承銷數量排名前3的券商業者說。

如果今天要從創新板改到一般主板上市,等於是重新走一次IPO流程的「再上市」,如果一件事情要重複做2次,但是創新板又有流動性不足的風險存在,實務考量來說,儘管興櫃交易方式較為不便,但條件也更低,的確是更穩健的選擇。

今年登陸興櫃的凱鈿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蘇柏州提到,凱鈿當初決定步入資本市場時,因財務表現尚未達上市標準,而當時創新板仍有投資人資格限制等特殊規定,所先以一般投資人較熟悉的資本市場路徑選擇興櫃以作為準備正式上市的過程,而隨著目前創新板的開放及參與者的持續增加,未來在準備正式申請上市時,公司也會就股東及投資人最有利的角度去思考,不排除任何的主版市場可能性選擇,這當中當然也包含創新板在內。

第一個登陸創新板的錼創科技則表示,錼創科技的員工及家庭大多定居本地,選擇進入台灣資本市場能有效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而且以創新板「第一家」進入,還能提升公司在市場的知名度。儘管錼創科技董事長李允立先前提到,起初也擔心流動性問題,然而自從去年8月釋出了將放寬投資人限制的消息後,成交量明顯增加,因此看好創新板2.0帶來的新能量。

MicroLED廠錼創科技成為台灣創新板首家掛牌企業,左三為錼創科技董事長李允立。

創新板開放後流動性有所提升,但仍有不少挑戰與變化

2025年1月6日,證交所取消了創新板的「合格投資人」制度,對創新板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讓一般散戶也能購買創新板股票,有資格的交易人數從原先的30萬戶增加到全市場1,300萬戶投資人,使得創新板的交易方式已經幾乎等同於一般主板。

延伸閱讀:創新板2.0正式上路,1,300萬股民將成台灣創新產業的「神隊友」?

證交所推動團隊表示,當初因為合格投資人限制的關係,導致創新板和一般板的投資人基礎和交易制度不同,因此創新板設有「改列一般板掛牌」的特別機制,如今取消合格投資人制度後,創新板成為和一般板同等的上市板塊,因此證交所傾向鼓勵創新板公司不一定要改列一般板。

換句話說,「改列機制」算是時代下的產物,因此本次創新板2.0,也針對創新板初次上市已提撥10%以上辦理公開承銷者,於改列一般板時,倘符合股權分散標準得免再辦理承銷,提供公司籌資彈性。

另外根據證交所公開資料顯示,自從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截至2025年3月14日為止,與2024年第四季相比,平均日交易筆數從1,827筆來到2,669筆,成長146%;平均日交易金額則從新台幣30.72萬來到31.84萬元,成長約104%。

從個股表現來看,自從開放後的交易數量普遍呈現小幅成長,例如Gogolook從去年12月的140筆到今年1、2月的302、1,095筆,錼創科技則是從10,337筆一直提升到12,750、14,356筆。

Gogolook舉辦改列上市前業績發表會,圖左四起為元大證券總經理郭明正、Gogolook 董事長鄭勝丰、臺灣證交所總經理李愛玲,以及 Gogolook 執行長郭建甫。 Gogolook提供

證交所方面也補充,統計取消合格投資人制度至3月20日為止,總成交金額已近2024年全年度6成,日均成交值則已較2024年成長203%。

不過,證交所1月6日才取消創新板的「合格投資人」制度,至截稿為止僅不足3個月的時間,馬上給創新板2.0打成績單並不合適,儘管流動性的表現看起來確實是往上提升的,然而投資人的微妙心理可能是另一個需要突破的障礙。

創新板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後,就一般投資人的角度來說,其實創新板和一般主板幾乎無異,但是選擇投資通常會先從最穩定、規模最大的公司開始,因此創新板該如何繼續吸引投資人是下一個課題。

證交所推動團隊則解釋,創新板是更友善的資本市場進入門檻,因此吸引到的會是高成長、高報酬潛力的成長型新創,這是創新板可以帶給投資人的長期價值,而且創新板雖然是可以接受虧損的板塊,但不等同於全部都是虧損的公司。如果放眼美國那斯達克,上面也不乏虧損公司上市,但是其成長潛能未必會受質疑,這是創新能力與獲利能力間的平衡。

3月18日舉行記者會,並正式宣布將從創新板改列一般主板的Gogolook提到,創新板現在好比一間新開幕的科技商城,隨著AI爆發,當未來有越來越多AI新創或軟體公司登錄時,投資人就會知道他們想要關注的公司都在那裡,進而產生一個巨大的族群效益。

興櫃,也不是絕對的第一選擇

既然創新板還在蛻變的過程,是不是選擇相較穩定的興櫃就好了?

承銷券商業者回應,興櫃雖然可以試試市場的水溫,也是走向上市櫃更穩健的第一站,然而有個考量是,對海外股東來說,興櫃的流動性並不是最理想的狀況,因此新創仍會有「盡快上市櫃」的壓力。從這個角度來說,門檻較低的創新板就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達盈管顧投資總監盧志軒則表示,無論是興櫃還是創新板,都代表團隊可以獲得持續成長的動能,未來也存在出場的機會,所以都是很好的選擇,新創公司不需要放太多心力在「選擇哪個板塊」上,而是和資本市場的同產業、同規模的企業相比,如何擁有更多的競爭力。

Gogolook就是一個指標性案例。在2022年送件創新板時,Gogolook營收僅約新台幣4.2億元,如今成長至2024年的8.67億元,帶動營收成長106%,而且創新板針對科技事業的定位也讓Gogolook帶來了額外的能見度,隨著海外市場的發展、對歐洲企業的併購,都讓市場表現有所提升,如今也將走上一般主板。

Gogolook舉辦改列上市前業績發表會,並宣布最快將於2025年4月底改列一般板上市。

海外的「創新板」狀況又是如何?

儘管證交所已經不會特別鼓勵創新板企業改列一般板上市,不過對創新板企業來說,現在還多出了一條新的路線。

2月19日,櫃買中心宣佈啟用「市轉櫃」機制,允許在證交所的上市企業(無論是一般主板或者創新板)也能轉到上櫃板。

「市轉櫃」的機制被視為是為創新板上的企業開一條新路,畢竟如果企業已經掛牌在一般主板,沒有特殊的前提和原因是不太會轉往上櫃板,所以「市轉櫃」很大一部分是瞄準創新板。

延伸閱讀:櫃買中心宣布「市轉櫃」機制、放寬軟體上櫃條款,劍指創新板的一步?

不過證交所推動團隊提到,許多外資投資策略僅限於上市企業,而且不論是勞退基金指數、或是ETF指數,也多以上市公司為多數,隨著創新板的開放與改革,相信能帶給創新板上市公司更大量能,更希望創新板企業能繼續留在上市板塊。

其實綜觀全球,一個資本市場上有諸多板塊是常態,甚至整併也有前例可循。以日本東京證交所為例,2022年4月之前的4個板塊包含:

  • 東京證券交易所一部(TSE 1st Section):大型、成熟企業,財務穩定,對投資者透明度要求高。
  • 東京證券交易所二部(TSE 2nd Section):中型企業,成長潛力較大,要求相對寬鬆。
  • JASDAQ市場:中小企業的市場,偏向傳產行業,較為穩定,定位和創業板類似,但偏向於擁有較長歷史的中小企業,後來合併到東京證券交易所下的二部板塊內。
  • 創業板(Mothers Market):針對新興、高科技創新型企業,但投資風險也較高。

2022年4月之後,日本東京證交所將上述4個板塊整併為Prime、Standard及Growth 3個板塊,可以簡單區分為設計給大企業、中小企業與科技新興企業的定位。

以2021年3月於日本上市的Appier來說,由於尚未獲利、屬於高科技新興產業,因此在創業板(Mothers Market)上市。2022年12月,Appier宣佈首度實現全年獲利,且符合「公司營收在100億日圓以上且市值必須連續一個月超過1,000億日元」的規定,獲得東京證券交易所同意轉到Prime一般主板的資格。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當時也表示,升上Prime板與否,並不會影響Appier的營運目標,只是更容易被國際投資人看見。

所以,雖然「市轉櫃」機制有個「轉」字,不過更像是讓台灣的資本市場板塊有更多整合和互動的機會的訊號。

平心而論,沒有最佳的上市板塊、只有最適合的上市板塊,選擇了興櫃也不代表不能去創新板掛牌上市。如果公司希望先看看市場的反應和水溫,興櫃會是個比較穩健的選擇,如果希望籌得資金——尤其是外國的資金——快速成長,那創新板上市就會在選擇當中。

無論如何,進入資本市場是另一個起點而非終點,「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新創公司能否繼續成長,如何運用資本市場的力量繼續拓展市場版圖,這才是公司上市的目的。」盧志軒說。

延伸閱讀

證交所鬆綁創新板「合格投資人」規定,對台灣新創圈帶來哪3大影響?
2024台灣IPO大爆發!「上市條件放寬」成推力,還有哪些趨勢?
買股票把Whoscall訂閱費賺回來?Gogolook改列一般板上市,10年大事記一次看
過半營收來自海外的南霸天,凱鈿(7737)登錄興櫃高喊「SaaS產品AI化」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5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