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人口危機- 中國會重蹈古羅馬覆轍嗎?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客座評論寫道,在數十年的一胎化政策之後,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生育率持續下滑、性別比例失衡、年輕女性數量銳減,而這一切都與當年的古羅馬帝國驚人相似。這篇題為《中國及其“無子女國家”風險》的評論寫道:
“在古羅馬,每個女性在絕經前必須生育五到七個孩子才能維持總人口數量。但盡管出現了人口不足的問題,羅馬人卻仍在積極推行所謂優生學(Eugenik|),女嬰更是面臨被殺的風險。而由於女性短缺,總人口下降的趨勢也被進一步加劇。
中國也同樣進行了控制人口的試驗:1980年至2015年,中國實行了帶有優生學色彩的‘少生優育’的一胎化政策。官方數據顯示,從1980年至2020年,中國總共實施了3.69億次人工流產,其中包括部分強制墮胎。僅2020年一年內,就有43%的妊娠被人為終止。
同古羅馬一樣,中國人工流產案例中的女嬰也佔比極高。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至9歲兒童中,女孩同男孩的比例為100:119。這種性別比例失衡帶來了人口學層面上的長期後果:2013年至2024年期間,首次結婚的人數下降了61%。而這一趨勢想必仍會繼續,因為截至2050年,20歲至34歲的女性人口將會減少一般,而中國新生兒中的85%是由這一年齡段女性完成的。”
《商報》這篇客座評論的作者易富賢,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他長期關注中國人口問題,也是中國一胎化政策的堅定反對者。在《商報》的客座評論中,易富賢寫道,古羅馬和現代中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精英階層缺乏生育熱情以及城市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等等:
”經歷了數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之後,中國正在變成某種‘無子女國家’。到2023年,中國總體生育率下降至每名女性1.0個孩子,而在上海近一半城區,生育率甚至已經降至0.4。
由於財政困窘、外敵入侵以及與日俱增的行政負擔,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一分為二。人口危機極其嚴重的西羅馬帝國不得不依賴移民來維持經濟和軍隊。但由於無法成功融合這些移民,西羅馬帝國最終於公元476年滅亡,歐洲也由此進入了中世紀。而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則得益於較高的出生率和充裕的財富得以延續了一千年之久。
為了遏制人口下降的趨勢,羅馬帝國采取了比今日中國更多、更激進的應對措施,但仍未能擺脫亡國命運。而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則比當年的羅馬帝國要多得多,比如日益普及的避孕措施,生育年齡的大幅推遲,以及大量資源需要被投入養老和護理體系,而不是用於家庭和育兒。中國如果不能逆轉人口下降的趨勢,那麼羅馬帝國滅亡的歷史就有可能會重演。”
吸引中國留學生 符合美國利益
從發出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的威脅,到歡迎六十萬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短短幾個月時間裡,特朗普政府又完成了一次令人大跌眼鏡的政策大反轉。《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美國的這一政策反轉,自有其政治和經濟層面的考量:
“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宣布,政府將‘激進撤銷’中國學生的居留許可,尤其是那些與共產黨有關聯或者涉及‘敏感研究領域’的學生。覆蓋面之大,幾乎涉及了中國留學生的大多數。盧比奧的計劃已經開始輔助實施,而且不僅針對中國。來自阿富汗、中國、印度和伊朗等國學生所面臨的簽證門檻被大幅提高,以至於很多人無法在開學前順利拿到簽證。
在這種敵對氛圍的作用下,很多外國學者和企業家已經離開了美國。香港《南華早報》幾乎每天都會報道中國著名學者離開哈佛等美國名校回國任教的消息。
去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就展示了一種或許可行的中間道路:根據法律和明確的標准,對碩士以上學生、研究者以及雇員進行安全審查。為最大程度保障學術自由,這項措施不涉及基礎研究領域,只有當研究項目可被用於軍事目的、當事人具有軍方背景或來自出口管制國家時,才會開展安全審查。
按照特朗普的說法,美國未來也將對中國學生進行審查。至於如何對60萬人實施審查,目前尚不得而知。對於如何對待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美國顯然還處於摸索階段。不過,對華鷹派人物盧比奧將大多數中國留學生排除在美國高校體制之外的計劃,似乎已經不了了之,這無疑是件好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