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她三次流產後「靠1招」成功當媽! 醫揭「習慣性流產」元兇:問題未必出在子宮

潮健康

更新於 09月19日02:01 • 發布於 09月18日02:00

潮健康/林昱彣

一名39歲女性患者曾三度懷孕,卻都在滿心期盼下迎來心碎結局。前兩次流產分別在6週與11週,在超音波照到心跳後胎停;第三次流產後,該患者與先生再次努力了近九個月,卻始終無法順利懷孕。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她身心俱疲,幾乎就要放棄成為母親的夢想。

「反覆流產的經歷,對任何家庭都是身心上的巨大衝擊!」佑昇診所主治醫師許越涵醫師表示,診間時常遇見因反覆流產而感到痛苦或自責女性,事實上習慣性流產並非「命中注定」,而是一個需要被系統性檢查找出原因、並可以被解決的醫學問題。面對習慣性流產,夫妻雙方都應共同面對,積極尋求專業協助。

流產2次就是一大警訊? 習慣性流產與這4因素有關

許越涵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女性單次懷孕後自然流產的機率約為15%;然而,當流產連續發生時,就必須提高警覺。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的定義,連續兩次或以上的流產,即可稱為「習慣性流產」(Recurrent Pregnancy Loss),醫師應介入進行詳細的鑑別診斷。據統計,若曾發生過2次自然流產,下一次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約為17-35%;若不幸發生過3次以上,下次懷孕的流產率則可能攀升至25-51%,凸顯找出根本原因並加以治療的重要性。

「造成習慣性流產的原因非常多,但臨床上仍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在經過完整檢查後,依然找不到確切的病因。」許越涵醫師說明,目前已知的可能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大面向:

1.子宮結構與環境因素:約佔10-15%。如同房子的格局或土壤出了問題,例如先天性的雙角子宮、子宮中膈,或是後天的子宮腔內膜息肉、肌瘤、嚴重沾黏等,都可能讓胚胎難以安穩「入住」。另外,子宮頸閉鎖不全也可能導致懷孕中期的流產。

2.內分泌與代謝因素:約佔15-60%。身體的荷爾蒙如同維繫懷孕的精密儀器,一旦失調,便會影響妊娠穩定。常見問題包括黃體功能不足、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泌乳激素過高等。尤其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的女性,其流產率可能高達20-40%,這與其體內荷爾蒙失衡對子宮內膜產生不利影響有關。

3.免疫與凝血功能因素:約佔5-15%。最常見的就是「抗磷脂質症候群」(APS),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不正常的抗體,導致身體處於高凝血狀態,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影響胎盤的血流供應,進而導致胚胎萎縮或胎死腹中。

4.夫妻雙方染色體因素:夫妻任一方的染色體結構異常(如平衡轉位),或是因母親年齡較大導致的胚胎染色體數目異常(非整倍體),都可能是流產的主因。此外,男性伴侶的精子品質,例如精子形態異常或染色體異常,也與反覆流產有顯著關聯。

終結三次流產惡夢 醫揪元凶「植入一次就成功」

許越涵醫師以前述的39歲女性為例,在為該患者與先生進行了詳細的染色體與免疫檢查後,終於找到習慣性流產的元兇——「抗磷脂質症候群」。對此,醫療團隊隨即為其規劃試管嬰兒療程,採用對卵巢刺激較溫和的「超友善少打針療程」,一次取得了26顆卵子,並成功培養出6顆優質囊胚。

在植入胚胎後,許越涵醫師也特別於療程中搭配使用抗凝血藥物,以抑制血栓形成,確保胎盤血流的順暢。在藥物的精準介入下,團隊一路細心護送並守護著珍貴的胚胎;最終,該患者擺脫歷經三次流產的惡夢,在第一次植入後就順利懷孕,並成功足月順產,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健康寶寶。

反覆流產並非命中註定! 夫妻應共同面對積極檢查

反覆流產的經歷,對任何家庭都是身心上的巨大衝擊。許越涵醫師呼籲,習慣性流產並非命中註定或詛咒,而是有機會被解決的「醫學問題」,需要透過系統性的檢查,抽絲剝繭找出原因,並採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若不幸經歷連續兩次以上的流產,應盡快至婦產科或不孕症專科,與醫師一同找出原因!」許越涵醫師指出,現代醫學的進步,已能讓過去被視為束手無策的難題獲得解決。當發現自己有習慣性流產問題,夫妻雙方應共同面對並積極檢查,後續遵照醫囑治療並制定備孕計畫,求孕之路終將苦盡甘來。

延伸閱讀:

快記在行事曆上! 醫揭今年「最佳凍卵時機點」:請假3天做完所有療程

性事疼痛不順、嚴重痛經? 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徵兆! 醫:恐成懷孕絆腳石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