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堂製油所落成!一座為土地而生的工廠,讓農業變回文化,讓油說出土地的故事
在宜蘭南澳的山風之間,一座舊穀倉悄然重生。歷經七年籌備,茶籽堂苦茶油製油所正式落成,從一顆苦茶籽的栽植,到一滴油的誕生,串起品牌十年來的土地實踐與文化傳承。這裡不只是生產基地,更是一座「可被看見的夢」,讓人理解台灣土地與生活的關係。
從一顆籽開始的堅持 回到農業最初的模樣
「農業的英文是 agriculture,其中的 culture 就是文化。」茶籽堂執行長趙文豪笑著說,「農業從來不只是種植,更是技術、生活與土地的共生。」
這一座製油所,從發想到落成,歷經七年。2015 年,他開始在大南澳契作苦茶籽,2016 年起心動念:「如果能在產地蓋一座榨油廠,讓油的旅程回到土地上,該有多好。」
2018 年,他與里長一同前往國發會詢問法規—工廠不能超過 30 坪、不能造成污染、不能破壞環境。於是他與各單位合作,最終在蘇澳區農會協助下,選定這座閒置的穀倉。
「我們不是在榨一瓶油,而是在復興一個產業。」他說。製油所的建立,讓生產、製油與銷售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完成,也讓一瓶油成為土地故事的延續。
開幕現場雲集各界嘉賓 見證茶籽堂的下一章
農糧署東區分署分署長林美華感性表示:「這是台灣油茶產業的重要時刻。從 2004 年開始推動,到今日能看到製油所啟用,象徵傳統產業被重新賦予創意與價值。」水土保持署台北分署分署長蔡金龍也說:「我們與茶籽堂的緣分很早,從農村再生到地方創生,一路並肩。今天的開幕,讓我們看到土地與品牌共同成長的樣子。」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玲則笑著說:「我最佩服小木(趙文豪)的,是他的堅持。他不為外銷妥協,只想先把這塊土地顧好。地方創生沒有土地就沒有根,而茶籽堂,正是從土地長出來的故事。」
從生產到策展:讓每一滴苦茶油都看得見
茶籽堂製油所建築總面積約 80 坪,其中 30 坪為專業製油區,完整配備榨油、濾油、儲油與品質檢測設備,確保每一滴油都能在產地完成。透明化的生產線,讓人親眼看見苦茶油如何誕生,也體現品牌對工藝與品質的信任。
苦茶油製造的意義,遠不止「壓榨」這個動作。台灣長年九成以上的苦茶籽仰賴進口,原料與製程難以追溯。趙文豪相信,唯有回到產地,才能重新建立消費者的信任。
這座製油所同時也是一場關於土地與生活的展覽,分為五大展區——
A 區「播種」從在地文化與自然土地出發,回望苦茶籽作為台灣百年作物的智慧
B 區「培育」呈現與農民契作的十年歷程
C 區「生產」透明化展示 16 道製油工序
D 區「風味」講述苦茶油的營養與飲食文化
E 區「循環」則延伸苦茶粕的再利用,展現一顆籽的完整生命
從穀倉到風景:土地的記憶,成為生活的光線
這棟建築前身是蘇澳區農會的舊穀倉,過去用來存放稻米,如今經過改造,成為融合生產、展示與教育的新場域。設計團隊保留原有結構與時間痕跡,以陶磚、木材等自然材質延續「土地」的質地。
中央以階梯式中島貫穿展場,象徵地景起伏;橫向開口引入遠山與田野景色,讓室內與自然相連。牆面色彩從深褐、紅棕到金黃,呼應苦茶籽熟成的變化,光影之間,是時間流過的痕跡。
三大主題遊程 從生活走進土地
隨著製油所啟用,茶籽堂同步推出三條主題遊程,讓人以不同方式回到土地。
第一條「朝陽永續旅遊」以地方散策為主軸,串連朝陽小舖、客來香餐廳、漁港與步道,最終抵達苦茶園,看見企業與社區如何共創共好。
第二條「企業志工假期」邀請企業團體參與環境復育與農事支援,讓 ESG 與土地連結成真實行動。
第三條「永續循環見學」則以製油所為核心,帶領訪客理解從信仰、聚落到製油的完整循環。
趙文豪說:「南澳的步調緩慢而真實,這裡有山、有風、有生活的氣味。希望這座製油所能成為人們回望土地、感受時間的地方。」在他心裡,這不只是品牌的據點,更是一座讓人學會慢下來、聽見土地聲音的風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