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水反送命?跑山獸:台灣地形太特殊,爬山迷路千萬不能下溪谷
台灣雖然有著舉世聞名的絕美山景,常吸引國內外的人前來登山朝聖。但近期天候不穩、午後雷雨頻繁,地震活動也時有發生,山區地形在短時間內出現變化的情況層出不窮,為登山活動增加極大風險。
對此,長期活躍於台灣山林救援與探勘的知名YouTuber「跑山獸」近日特別呼籲:登山迷路時千萬不要走下溪谷。「跑山獸」指出,許多登山客在迷失方向時,常會被一些錯誤的直覺與習慣性思考誤導,尤其是「跟著水源走就會走到平地」、「下切比較安全、不會被困在山頂」等,然而這些觀念在台灣的山區地形中極度危險,甚至可能是造成失聯、傷亡的主因之一。
為什麼不能下切到溪谷?
台灣山區多為陡峭地形,往下走雖然容易,但要再上切回原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更何況在多雨季節或地震過後,溪谷周圍可能佈滿鬆動岩塊與未穩定的土石,稍一不慎即可能因落石、滑落或土石流而喪命。
除了地形風險,通信與救援條件也是關鍵。山區的制高點通常訊號涵蓋較佳,是發送求救訊息的最佳地點,也有助於救難人員透過無人機或空拍尋找位置。而一旦進入溪谷,地形狹窄、訊號死角多,加上濕滑陰暗,無論是建立臨時庇護或等待救援都更加困難。
圖片來源:跑山獸@Facebook
有登山老手在網路上分享經驗直言:「溪谷不是你以為的活水通道,有時不過是地形改變的凹陷。今天看起來像出路,明天可能成了斷崖或堰塞湖。」即使溪谷有水源,但若想循著溪流走到下游出山,困難程度遠超想像。台灣地形錯綜複雜,有些溪流並不流向可通行的出口,反而可能越走越深、越走越危險。
圖片來源:跑山獸@Facebook
「跑山獸」提醒,面對迷途,最正確的做法是就地停留,保存體力與體溫,並盡快移動至附近的開闊制高點尋找訊號。目前台灣山區的行動網路涵蓋率已相當高,爭取發送定位訊息的機會是求生關鍵。而不是盲目移動,錯失救援時機。若準備充分,離線式GPS裝備與足夠的食物、保暖衣物,都能增加等待救援的生存機率。
圖片來源:跑山獸@Facebook
隨著登山活動在各年齡層間蔚為風潮,跑山獸也再次提醒所有山友:「山是活的,人要懂得敬畏。」再好的體能與方向感,也敵不過山林的突變與天災。唯有謹慎準備、理性判斷,才能讓每一次登山成為安全的回憶,而非悲劇的開端。
延伸閱讀: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