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免疫負債與免疫竊盜讓呼吸道疾病全年不休,嬰幼兒與高風險族群應提早接種疫苗建立防護

常春月刊

更新於 10月17日09:30 • 發布於 10月18日01:45

隨著秋冬病毒季來臨,10月起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同步開打。根據疾管署統計,去年流感重症死亡病例中逾九成未接種疫苗,新冠重症死亡更高達98%未接種,凸顯疫苗對預防重症的重要性。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黃立民提醒,在新冠與流感雙重夾擊下,素有「隱形殺手」之稱的肺炎鏈球菌恐趁虛而入,特別是「血清型3」威脅性最高,曾有8歲男童僅發燒兩天就肺部全白,顯示病程發展極為迅速,呼籲幼童與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種疫苗。

後疫情時代呼吸道疾病「全年無休」

黃立民指出,國內自新冠疫情解封後,呼吸道感染高峰已連續兩年未見降溫,過去季節性明顯的流感,如今幾乎全年流行。主因是「免疫負債」與「免疫竊盜」雙重效應所致。

他解釋,「免疫負債」是指新冠期間防疫措施嚴格,人體長時間未與病原接觸,導致免疫系統缺乏實戰經驗;「免疫竊盜」則是感染新冠後,免疫力被病毒削弱,使人更容易再次感染過去曾產生免疫的疾病。

一旦感染新冠或流感後,短時間內免疫力下降,肺炎鏈球菌等細菌便可能趁機入侵,感染風險增加二至三成,甚至引發嚴重的繼發性細菌感染。接種疫苗正是「重整防線」的最佳方式,能幫助免疫系統重新建立防護。

病毒感染為細菌開路 肺炎鏈球菌成「隱形殺手」

肺炎鏈球菌是威脅性最高的呼吸道細菌之一,也是全球兒童最大的傳染病死因。儘管目前嬰幼兒公費疫苗(PCV13)已涵蓋於2、4、12個月的常規接種時程,黃立民指出,每年仍出現不少「突破性感染」個案,其中以「血清型3」最具威脅。

「血清型3」的細菌外層莢膜特別厚,就像披著一層厚重盔甲,不僅人體免疫系統難以攻破,連疫苗產生的抗體也較難發揮作用。莢膜越厚,毒性越強,感染後症狀也越嚴重,可能迅速引發菌血症、腦膜炎或休克,即使救回也可能留下後遺症。

他舉例,近期一名8歲男童出現高燒與呼吸急促,短短兩天肺部X光已呈現「全白」,病程進展極快,須以高濃度氧氣搶救,所幸最終脫離險境。這起案例正是「血清型3」感染的警訊。

強化嬰幼兒保護力 6個月與1歲後是兩大關鍵時機

針對如何提升防護力,黃立民建議,家長可考慮在現有3劑公費疫苗之外,於寶寶6個月大時自費加打一劑,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前提前建立防線;並可在1歲後再追加一劑,讓保護力延續至學齡期。

目前市面上有PCV13(13價)、PCV15(15價)與PCV20(20價)等不同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為公費接種,PCV15與PCV20則為自費選項。不同價數的疫苗涵蓋血清型別不同,對「血清型3」的保護力與抗體濃度也略有差異。

黃立民說,PCV15與PCV13可交替接種,但PCV20目前仍缺乏針對嬰幼兒的替換性臨床資料;歐美多建議PCV20採4劑接種時程。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接種方案。

全方位防護:疫苗+生活習慣缺一不可

黃立民最後提醒,隨著呼吸道疾病高峰來臨,家長應定期檢視孩子的疫苗接種紀錄,確保所有常規疫苗均已完成。平時也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觸摸口鼻、在密閉空間戴口罩,才能為家人築起更穩固的健康防線。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張學友也中過,寒冷秋冬,2族群要小心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入侵
.RSV爆發!狂咳嗽、發燒小心中鏢了 醫揭「5重點病徵」:嚴重恐插管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