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競局升溫 日月光吳田玉:半導體合作須以簡馭繁、互補與信任
在地緣政治與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之際,半導體產業如何透過合作尋找出路,成為業界高度關注的課題。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指出,面對複雜環境,跨國企業必須「以簡馭繁」,透過嚴格篩選合作夥伴,並建立互信與互補關係,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維持韌性並創造最大價值。
工業技術研究院與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於今(9)日共同舉辦「晶鏈高峰論壇」。第一場產業論壇針對「強化可信任的跨國供應鏈夥伴關係」。邀請日月光執行長兼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董事會主席吳田玉、台灣默克董事長李俊隆、應用材料數位微影產品部總經理兼工程副總陳正方、日本美光記憶體副總裁野坂耕太、SCREEN集團公司執行董事檜垣吉秀等人進行座談。
強大不是唯一,吳田玉:以簡馭繁才能生存
座談中,吳田玉表示,每個國家、企業與個人都應讓自己盡可能變得強大,但在混亂環境下,能生存下來的往往不是最強者,而是能夠靈活運用邊界條件,並提出「最簡化、最有效率」解決方案的參與者。
他強調,歷史已多次證明,簡化反而是面對複雜局勢時的關鍵生存策略。舉例而言,在半導體製造鏈條中,從設備、材料、化學品、氣體到維護,支援層級龐雜,產品越多元,管理與物流便越複雜。
吳田玉認為,企業必須「極度謹慎」挑選合作夥伴與客戶,甚至在資源分配上做出艱難決策。他直言:「不可能什麼都做,我們必須選擇誰值得我們投入資源。」
建立互補與信任,產業鏈才能創造最大價值
在合作模式上,吳田玉指出,唯有互惠、信任與堅信「合作能創造更大價值」,產業鏈才能真正發揮效益。
他建議企業,應找尋在技術、產能、資源或市場上具有互補性的夥伴,透過整合才能集體創造最大效益。他形容這是一條艱難,但必須走的路,「理想狀態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找到更大的夥伴,然後共同提出對世界最簡單、最優化的方案。」
展握未來先機,應材:台灣應思考AI資料中心與量子運算
除了吳田玉的觀點,其他業者也從不同角度補充了供應鏈挑戰與應對方式。
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李俊隆表示,過去一片半導體晶片在製程中可能跨國運輸 70 次、行程逾 55,000 公里,顯示產業高度全球化。然而疫情與地緣政治動盪推升「區域化」趨勢,透過在地生產能減少運輸、降低碳足跡,並提升客戶滿意度。默克已在台灣投資 5 億歐元設廠,將關鍵材料在地化,補足供應鏈缺口。
應用材料公司副總陳正方則強調,台灣具備「靠近客戶、優秀製造團隊、全球工程人才」三大優勢,因此該公司選擇在台南設立製造中心。他也呼籲台灣,應思考如何在 AI 資料中心與量子運算 領域中扮演全球要角,因為未來摩爾定律的極限將必須靠先進封裝與新架構來突破。
國際合作案例:危機中展現韌性
美光日本副總裁野阪耕太則舉例,去年4月台灣發生地震,廠區內也發生事件,但僅在 24 小時內,來自日本、美國與台灣的團隊便共同完成復原,展現了跨國供應鏈合作的速度與韌性。
他強調,台灣與日本的合作尤其密切,雙方共同推進 HBM 與 3D DRAM 等前沿技術,形成跨國創新聯盟,加速產品上市並降低風險。
SCREEN執行董事檜垣吉秀則提到,半導體供應鏈管理(SCM)是台灣的重要優勢,未來 AI 將成為 SCM 核心,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依舊不可或缺。他回憶 2000 年曾在台灣生活,深刻體會到人際關係的重要,「即使未來 AI 接管部分工作,人際關係仍是產業維持運作的基礎。」
綜觀論壇發言,可以發現無論是日月光、默克、應用材料、美光或 SCREEN,都不約而同指出「合作」與「互信」是當前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要素。
然而,吳田玉所強調的「簡化」與「互補」,則為討論奠定了核心基調: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半導體產業唯有取捨、專注與合作,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