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丹娜絲颱風 0728》政府應盤點資源,提供貨櫃屋、組合屋等就地安置(災後 22 天)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8月02日21:14 • 發布於 07月28日14:44 • 上下游新聞

(承上文)昨夜大雨再度侵襲嘉南地區,部分地區情況更緊急到必須停班停課,許多破損屋舍暫蓋的帆布因積水下陷、撐破後整面潰落,雨水傾瀉而下,直接灌進屋內,居民飽受風雨之苦,恐懼與不安與日俱增。

針對重建前的長期安置,社會局反應「多數災民不願集中安置」僅能以補助金因應;但地方基層與民間組織則建言,可在社區裡放置貨櫃屋,快速方便,長者也不必離開熟悉環境。台灣義築協會表示,在受損老屋裝設「木構外架」,形同「老屋防護罩」,最快 3 天即可完工。

7 月 28 日下豪雨,北門蚵寮王忠義家雖已鋪上帆布,仍會漏水。(攝影/林吉洋)

離家近、合乎習慣,才是真正的安置

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科科長楊瑞美表示,在尊重居民安置意願與確保居住安全之間,社會局始終拉鋸。例如今年楠西地震後,社會局曾媒合附近旅館,也請南水署提供部分宿舍,作為中、長期安置之用;但多數災民認為「太遠了、沒辦法照顧果園」,最終無人入住。即便在偏遠地區另設貨櫃屋,也幾乎乏人問津。

楠西地震災民呂英瑛回應,當時社會局的確提供入住旅館選項,但政府僅能補助部分費用,災民仍需自付差額,加上地點離災區較遠,交通十分不便。社會局雖然貼心安排接駁車,但果農每天清晨 5 點就得到果園忙農事,而且災民也想要緊盯房屋修繕進度才會安心,絕非接駁可以解決。

至於南水署的宿舍雖然距離很近,卻需與其他家庭合住,許多災民因而卻步,後來經過隔間改造,一家人能住在同一空間,目前已有 30 多戶家庭入住。呂英瑛認為,這證明「離家近」並非唯一要素,安置處所能兼顧生活習慣與作息,才能真正發揮安定作用。

她也提到,有些長者原本被家人帶離災區安置,一個月內又搬回受損的家,只因熟悉的鄰里才是生活的支撐。

70 多歲的黃明郎打電話詢問工班,前一日工班跌落受傷,擔心對方傷勢之餘,重建也必需停止。今日豪雨來襲,他與太太欲哭無淚。(攝影/林吉洋)

貨櫃屋即可在地安置,救災不是發錢就好

國發會前副主委曾旭正指出,農村許多家庭仍居住在傳統合院,即使主屋受損,合院空間仍可容納貨櫃屋。如今貨櫃屋改造技術已相當成熟,相關業者也不難尋覓,政府可先動用預備金或民間捐款,採取租用或徵用方式,讓貨櫃屋進入農村緊急安置災民,「至少先讓老人家離開危屋,安心一點」。

這種「原地安置」的好處在於不需離鄉背井,也方便照顧房舍、田園與日常作息。即使沒有合院空間,農村也常能就近找到學校操場、活動中心停車場等空地,只要能接通學校或活動中心的水電並搭配移動式廁所,即可迅速安置。

曾旭正強調,許多民間單位具備高度機動性與愛心資源,但若牽涉到學校或公有地,就需要政府出面協調整合。「政府若只是發補助金,是最省事也最無感的做法。」他認為,八八風災後已證明「集中式安置」存在嚴重問題,應該根據不同災民的需求,提供更有彈性的安置策略。

謝明玉家屋頂雖有帆布覆蓋,但仍舊擔心帆布撐不過大雨侵襲。(攝影/楊語芸)

安置絕非集中管理,需考慮長者生活習慣

九二一大地震受災戶聯盟秘書長黃志翔建議,政府應立即啟動組合屋安置政策,選擇鄰近社區的公有地搭建,兼顧快速、便宜與生活熟悉感。「安置不是叫大家搬到一個大地方集中管理,而是讓每個社區就近設點,讓災民能持續回家看看,也不會被迫脫離原本的生活圈。」特別是這次受災者多為長者,更應考慮他們的生活節奏與習慣。

黃志翔認為,真正的重建不只是把屋頂補好,更要讓人有地方喘息,有信心活下去。他直言,若政府繼續怠惰,災民不只對重建失望,更可能徹底失去對這個國家的信任。

政府只補助不安置,災民難以立足

璞育文教發展協會長期關注台南後壁與周邊農村的長者居住條件,理事長黃雅聖指出,這次風災讓不少年邁住戶的脆弱處境一夕曝露。「本來房子就昏暗,常常連燈都不開,如今『天光敞亮』了,」他調侃,光終於照進屋內,卻是悲劇打開了天窗。

面對災後重建,市府雖提供租金補貼,但黃雅聖表示,農村可租空屋原本就少,房東又多半不願意短租給年長災民。他建議設置「可搬移、可重複使用」的組合屋,地點可彈性選擇,像是學校操場、活動中心或廟埕。

他認為,政府須主動盤點資源、整合廠商與場地,才能有效因應,這同時涉及社會、民政、經發、環保等局處。他批評:「政府的橫向聯繫能力實在太差。」一次風災就是一次教訓,該建立一套 SOP,每次都要修正精進。

黃雅聖指出,農村長者租屋不易,提供租金補助絕非安置良策。(攝影/楊語芸)

「英雄在民間。」黃雅聖感慨,救災現場真正發揮即時動員能力的往往不是中央政府,而是第一時間站出來的在地組織與公民力量。這次中央沒有成立應變中心,彷彿只要發補助金就能解決問題,但高齡災民仍得填寫層層表格,「我們都已經數位化了,政府手上有身分證、有戶籍謄本、有建物登記,這些資料不能整合一下嗎?」

黃雅聖也提醒,民間怒火正盛,如今願意捲起袖子救災,是出於對土地的疼惜,但如果政府持續把災後安置當成例行公事,忽略制度創新與跨單位協作,「這一雙雙捲起的袖子,下一次會揮向哪裡,真的很難說。」

義築創新方案:木構外架做防護罩,快速耐用

台灣義築協會長年在花東地區進行建築實作,為嘉南地區 2.3 萬戶待修老屋,提出一項環保且具實務可行性的解決方式:在受損老屋外搭建「木構外架」,再以鋼片或竹片等就地取材的建材覆蓋在木構外架頂端,所有結構可拆解、可移動與重複使用,極具彈性與可持續性等特色。

協會執行長簡志明表示,木構外架可以視為「老屋的救災包」或「老屋的防護罩」,由國產材製材廠提供「已鑽孔、裁切」等處理的木材,組裝簡便,甚至無需使用大型機具,只要將新式五金等螺栓系統鎖固即可,志工或以工代賑(註)的工人經過訓練即可上手,不需高難度的木匠榫卯技術。

以協會去年在台東太麻里搭建的經驗為例,十名高職生在兩位老師、兩位助教帶領下,十天完成木構外架搭建,熟練後甚至能縮短至三天,這對於災區常見的極限環境與技術人力短缺尤其重要。

外覆木構架示意圖 A(照片提供/台灣義築協會)
外覆木構架示意圖 B(照片提供/台灣義築協會)
木構外架的「防護罩」組裝容易,無需技術工與重機械,最能回應災區需求。(照片提供/台灣義築協會)

簡志明表示,以社會韌性與防災角度思考,此構架災後是房屋的緊急救災包,作為備而不用的防災物資;平日亦可以作為農村社區集會空間、農機具儲藏棚,甚至有機會作為廟埕前棚架,創造公共空間跟居住形式的多元思考,不至變成額外的木構收納儲藏負擔。

義築協會近日與成功大學建築系、都計系教授們,針對嘉南地區傳統房舍進行修繕討論,希望尋找一個示範點,讓公部門知道此法可行。這不僅是最能回應災區需求的作法,同時也能促進國產材的活用與永續發展。

社會局:貨櫃屋可討論但成本高,安置仍需個案協調

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科科長楊瑞美指出,在屋前空間設置組合屋或貨櫃屋的方式「可以討論,但成本很高」。目前社會局已依照屋損程度、居住者的經濟與身心狀況等條件,全面盤點台南市需修繕屋頂的住戶,並依優先順序安排媒合修繕作業。

她表示,這份名單同時也是安置工作的優先順序,「看是依親、還是另行租屋,都要跟災民個別討論」。若災民難以自行尋找住所,也會由社工根據個案狀況提供協助。換言之,目前仍未有具體且即時的安置方案。

對於義築協會提出的「木構外架」臨時防護構想,台南市府表示,凡是有助於災後復原與災民生活安定的作法,市府都樂見其成。社會局也將主動與義築協會聯繫,瞭解該方案的可行性與協作方式。

延伸閱讀:

丹娜絲 0728》嘉南再降豪雨,帆布撐不住,災後臨時安置刻不容緩(災後 22 天)

丹娜絲颱風報導全系列

註:「以工代賑」是指災區重建時,政府或組織提供工作機會,讓災民以勞動換取救助,既能維持生計,也能加快災區復原,避免單純發放現金的依賴問題。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