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慌,卻不能讓別人知道......5位《創業小聚》的好朋友分享:創業家是最孤獨的人
每一年,《創業小聚》會訪問超過100名創業家,從最初到現在,有一個笑話每一年都一定有人講:如果你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創業。
但是跟我們講這個笑話的創業家、執行長、創辦團隊的成員,總是看起來閃閃發光的,往相信的地方前進。
就算訪問了這麼多人,每一次的訪問,都讓我們發現創業的世界比想像中更深、更廣、更複雜。所以以媒體和社群的立場,我們可能沒有最好的資格講些什麼。還好,《創業小聚》一直有一群創辦人好朋友,願意分享他們的經驗,以下是他們以第一人稱的分享。
看過了也沒關係、看不完也沒關係,重點是希望所有創業家們能夠知道,有一群人跟你們走在相同的道路上。
iKala執行長程世嘉:為什麼我奉勸其他人不要創業?
最近幾年我已經很少對外分享創業的事情,主要是因為「不足為外人道也」,一來沒創過業的人聽了無法感同身受;二來公司早已脫離求生存的階段;最後,帶頭的創辦人就是不管遇到多少的鳥事,都要有強大的內心自己吞下去消化,這是我已經修練完成的一個境界。
從創業以來,我就越來越傾向奉勸其他人不要創業,因為台灣創業的隱性成本非常高(例如很多不了解你公司的人喜歡公開抹屎),且沒有足夠支持創業家的環境。
好的創業環境是:當有一個好的idea(想法)出現時,所有專業人士和資金會聚集到這個idea旁邊,迅速形成一個向前快跑的專業團隊和充足的資金。
在台灣則是:創辦人有了一個好的idea,卻要自己開始學所有的東西:產品、技術、行銷、管理、銷售、財務、會計、募資、客服。
因此實現一個好點子的時間會拉很長,而時間一旦拉長,時機就錯過,時機一錯過,那就請重來吧。這一點可以看台灣平均新創公司IPO(上市)的時間,相比於美國就是硬生生多了一倍以上。
所以,在台灣創業,意味著你必須背負賠上人生的機會成本,而且回報率非常低;選擇在大公司工作、炒股票、炒房,在台灣都可以過得相當舒服,而且三不五時還可以裝做很懂,站在一旁對創業家指指點點當做消遣。
如果你看到一個自己可以過得還不錯的人在台灣創業,很大機率是他心中真正有些理想想要實現。否則以機會成本來考量,在台灣創業是一個完全不合邏輯的決定。
所以,我已經不再鼓勵人在台灣創業,如果要創業,一開始就做全球市場、建立全球團隊,台灣就當做只是一個你居住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也佩服那些還敢創業的人,三不五時給些心理諮商,也自己掏腰包投資了一些公司,但也知道幾乎都是有去無回。
認真的創業家背負的是正常人無法想像的壓力,覺得沒什麼的人,可以自己從零開始走一回試試看。Talk is cheap. Do it.(空談無益,行動才是關鍵。)
詹益鑑:讓員工好聚好散,也是執行長的關鍵能力
詹益鑑(IC)曾任AppWorks合夥人、BioHub Taiwan助執行長、Startup Genome 台灣新創生態系大使,2020年初旅居矽谷,並於2021年加入互貴興業擔任策略長,從事數位醫療與生醫產業的投資併購和國際市場開發。2004年~2019年 在台灣經歷3次創業、4種產業、5家創投。
除了組織結構與規模、人力資源、管理風格與企業文化這些常見的問題,其實創辦人、經理人與投資人之間的背景差異與認知距離,往往也是很大的坑。
不說別的,本土企業跟跨國公司、軟體開發與硬體製造、中階主管與高階歷練、產品層次與策略格局、線上生意與實體產業、技術導向與市場導向等等不同背景形塑出來的特質與經驗,都是很不一樣的。不一樣,未必不能相處跟互補,當然也可能因不瞭解而共事,因了解而分離。
本來讓員工好聚好散就是執行長的關鍵能力,但多數人也都不是天生就會,也不見得都學得來。
而不論對於創業家或員工來說,就算我們都以為誠心待人、熱心助人就會有好結果。但如果你遇上了有欺瞞傾向或控制慾強的合作夥伴,即便一開始不是針對你,只要發現有奇怪的事情圍繞這個人或組織,建議還是能逃就逃。不要想改變他們。最好的解法是遠離就好。看看張忠謀、李嘉誠,氣長而且懂得避險,活下來,才有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而期望管理與挫折管理,對創業家與經理人、投資人來說,都是非常困難而不容易學的高階課程。
沒有被開除過、沒有開除過人、沒有燒完錢結束過公司、沒有領過失業救濟金、沒有被小人搞過,其實都不算什麼重大挫敗。但許多創業者都是頂著光環開始的,尤其在台灣往往把投資人當老闆,投資人自已也習慣出錢的是老闆。於是董事會就是報告進度與好消息的地方,很多創業者或執行長沒有想過,有價值的投資人出的不是錢,而是資源與經驗,還有陪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因為遇過優秀經理人或學者創業失敗,我最怕遇到好學生心態的創業者,明明有問題卻一直憋在心裡,不管公司內外、都沒有人理解發生甚麼事並且協助。能夠彼此溝通、有問題願意拿出來談,才是好的投資人與創業者的組合,或者共同創業(或選擇人生伴侶)的基礎。
Yourator創辦人Lydia:這條艱險的路,如果你不認同,就請繞道而行
這個的事件(指雲云科技),我覺得不是用「情緒控管」這4個字輕鬆帶過就好。看著該公司的不幸事件,除了替技術長感到悲痛之餘,我其實可以理解該公司執行長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這條路。
每個創業者在面臨全面性的崩潰之前,都通過不計其數的方法和試煉,想辦法強化自己的抗壓性與精神力,包含但不限於:宗教、冥想、身心靈療法、運動、身心科等。
但人的心智有其極限,當一個已經努力到極限的人,遇到過不去的關卡,悲劇就會發生。而這個閥值是沒有創業過的人,就算是他們的股東與家人,都無法體會的。
台灣的創業環境之差,沒走過這條路的人是完全無法理解的,我在台灣跟日本都認識許多的創業者,台灣的創業者的能力值與格局,對比我在日本認識的創業者的朋友,沒有任何落差,甚至更優秀者也不在少數。
但是我們卻要花別人2~3倍的付出與犧牲,才能達成別人10%的成果。更不用說在這過程裡,很多的旁觀者朝你吐口水、控訴你沒有達成期待、帶你領略世間人情冷暖之人更是不計其數。
以前我任職過的公司有句標語:「沒有投入的人,沒有評判的資格。」我也遇過政府官員在我面前嘲諷數位產業,對比半導體產業產值是多麼的低,也遇過「創業是你們自己的選擇,自己想賺錢怪不了誰」之類的評論。
但是事實上想要賺錢的話,台灣任何一個創業者去業者打工都會獲得更高的回報,我們還在這裡,只是因為想替台灣打造下一個世代的企業、想要讓青年世代擁有更多的希望與職涯選項。
這條艱險的路,如果你不認同,就請繞道而行,讓世界多一點溫暖,少一點悲劇。
簡少年:如果你正在「黑暗期」,一定要保持心思清明
簡少年為獎金獵人共同創辦人、桃桃喜創辦人,現為命理YouTuber。
做新創真的是一個超級難的事情,所以我很常建議朋友不要創業,真的太苦了。許多朋友都是各方天驕,上班也能創造很好的收入跟生活,真的沒有必要做新創,去面對一輪又一輪的打擊。
就算高層團隊成員只是離職,背後可能牽扯的是家人長期不諒解、友情的失去、現金的壓力、健康的挑戰、投資人的不信任、團隊的崩解、產品進度的停擺、社群的炎上等。全部加起來就是爆炸,最可怕的是你這次沒爆炸,不代表你下次不會爆炸。
因為創業是一場無盡的遊戲。
就算拿到新的投資,隨著規模增長,又會再需要更多的錢。拿了新投資,投資人的壓力又更加巨大,可能要你快速成長,但你發現當初快速成長過程有很多技術債、產品債要解決,一來一往的拉扯,那種一隻腳要快、一支腳不能動的撕裂感,真的會讓人崩潰。
你想快,動不了,你想慢,但整個世界不等你。一則又一則的科技新聞、一篇又一篇的新創貼文、一間又一間的創業公司,都會讓你感覺好像要被遺棄,墜入無底深淵。所以你急。
而創辦人們往往在這個長期戰爭中,投入了巨大的沉沒成本:家庭、婚姻、親情、友情、資金、時光。一轉眼你很可能只剩下這個搖搖欲墜的公司,而且你有看到光,卻發現怎麼跳都抓不到那個邊,原來你離光還十萬八千里遠。
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很難的事,是一個超乎常人可以承受的心志挑戰,尤其是當你發現你以為的終點,只是下個困境的起點時,真的是進退兩難,而對於所有問題又都無能為力時,自然就很容易抓狂,恨不得撕碎眼前的一切,不如砸爛算了。
這時是最危險的。
在這個無盡的無助與孤獨中,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耐心,因為你會不斷的懷疑自我,或是不斷的被所有人質疑。直到你成功之前,所有質疑的聲浪跟壓力都不會停止,當你擁有任何的光輝時刻,也大概就是拍手兩聲,明天開始繼續面對無盡的質疑。
但你知道自己走在對的路上,所以你需要耐心、等待、耕耘、堅持,讓子彈飛一會,這個等待時間,一開始只要一天,慢慢會隨著公司規模變成一週、一月、一年,你所謂的遠見,越來越不夠用,決策的成本越來越高,下決定變得很難,因你的一個決定,一年後才知道對錯,但你有多少個一年?
這時就會慌,恐懼如同異形從背上襲來鑽進你的喉嚨之中,你啞口無言,但還是要故作鎮定,因為你一慌,團隊就慌;你一怕,團隊更怕。所以需要無盡的耐心,等待正確答案的到來。
還有命運。
不管願不願意,相不相信,都會發現好像有種說不出的力量,在影響著這一切,當你跳出來以第三者看著這一切荒誕又合理的困境時,反思自己在這個無盡困境的角色時,就會發現這個微妙的規則。
從而開始觀察自己、觀察規則、觀察周遭一切的變化,如果心思夠清明,甚至會發現慣性的存在,也就是業力。善跟惡的業會不斷的輪轉在其中,因為做了某些好事,所以得到了幫助,因為曾經犯過某些事,最後被反撲。這過程中不斷被淬煉的意志,形成一種巨大的能量,它支撐著你,但是善是惡也決定在你手上。所以Google的座右銘是:Don't be evil.(不做惡)。
支撐你走下去的能量,如果是巨大的善,那這個社會跟周遭的人都會因此受益,未來就會越來越好。但那股能量如果是仇恨與復仇,或是各種畸形的情感,最後都會走向巨大的悲劇。
願在無盡長夜中走著的創業家們,都能永遠的保持善良,讓巨大的善業支撐你們,一起迎向光明。而如果你正在黑暗期中,一定要讓自己保持心思清明,你會看見規律、理解命運,會知道有更美好的未來,現在只是迎向高峰的準備而已。加油。
林文欽:創辦人一定要有排解壓力與負能量的辦法
林文欽為前騰訊科技副總、京東商城副總裁、DJI大疆創新與香港Fusion Bank資深顧問。現為「台灣新創投資交流」社團主理人。
15年前,我也曾經是一家新創公司的獨資創辦人兼執行長,壓力真的很大且沒得閃,至今難忘。
我記得自己就像一位船長。在波濤洶湧的海上開船,很多時候明明顛得快吐,方向也抓不準,但都不能讓身邊號召來的船員看出你很慌張,然後對外又要演給媒體與潛在投資人看,把公司遠景與業務進展講得很好。有時候,商業計劃書上的公司估值,自己看了都覺得很虛。
在募資階段看遍創投的臉色、很多熱情約你的大創投,後來就突然郵件訊息再也不回,這些都只能幹在心裡無處發洩。然後不管心裡多鬱悶,在社群帳號、部落格的人設與文字依舊包裝得朝氣滿滿、不畏辛苦很勵志的樣子。一堆人在社群上加油或碰面時常鼓勵我:「林總,我很看好你喔!」我那時內心的內心話是:「你妹,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哪裡看好,你就知道了?」
好啦,我沒本事當優秀的創業者,把公司收掉回去上班可以吧。不管如何,人總要往前走,臉放下來,再重新開始,幾年後也許又是一條好漢。後來我就結束我的上海創業夢,去深圳騰訊打工了。
以上就是我此生唯一一次獨自創業當老闆的狗臉歲月,我一直沒公開聊過。在創業的路上,很多話都無法講,連面對另一半都不敢講真話。
創業之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創辦人一定要有排解壓力與負能量的辦法。這些經歷也讓我多年後對台灣創業者比較感同身受、比較respect(尊敬)的原因。不管如何,珍惜生命,審慎創業。也請大家多關心創辦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