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解碼南台灣「超級蚊子」 巷弄愈密集愈容易助長埃及斑蚊漫遊
目前正值登革熱病媒蚊孳生高原期,超過98%本土登革熱疫情發生於南部,包括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其中「埃及斑蚊」是主要傳播凶手。國衛院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國衛院專案技術助研究員黃旌集表示,台灣都市多狹窄道路與高密度建築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且證實國內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為154公尺。
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目前已於超過100個國家中流行,每年約一億至四億人感染登革熱。去年埃及斑蚊突破北回歸線,北漂到雲林落戶繁衍,引發關注。登革熱如何透過病媒蚊擴散、防治範圍要多大?一直都是關心重點。
黃旌集指出,登革熱病媒蚊之一的埃及斑蚊,分布在嘉義布袋以南,尤其在人口密集都市,疾病很容易傳播開來。國衛院展開多種調查,將病媒蚊分布與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資料進一步分析,期以建立適合台灣使用的資料。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與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王弘毅教授團隊,採集台灣南部地區埃及斑蚊蚊卵並孵化為成蚊,進行簡化全基因組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研究發現台灣都市多狹窄道路與高密度建築等特性,有利於埃及斑蚊擴散。
研究結果顯示,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為150公尺,驗證過往研究估算埃及斑蚊的空間活動範圍,同時以科學證據支持我國登革熱防治以病例周圍戶外半徑200公尺的防治策略。黃旌集說,埃及斑蚊在台南與高雄兩城市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族群分化,但在城市內地理距離與遺傳分化並無相關。
原因可能是台灣以行政區為防治主體有關,因實施不同程度的病媒蚊防治措施,造成病媒蚊族群人為篩選分化。在都市叢林內,高密度建築與狹窄道路為蚊子提供了遮蔽與孳生地點,同時降低了地形對其移動的阻力,反而促進蚊子擴散。
黃旌集強調,行政區劃分造成一定程度的族群分化,「埃及斑蚊的飛行距離大約是150公尺,我們在高雄市進行調查,分隔東西向的道路,與埃及斑蚊分化的程度無關,但南北向有,後來發現實際造成的影響是行政區。」這也顯示行政區與埃及斑蚊遺傳分化高度相關。
黃旌集說,過度依賴化學防治會造成病媒蚊對化學藥劑產生抗藥性,研究發現,抗藥性擴散速度與範圍,取決於病媒蚊族群間的基因交流(gene flow)程度。噴藥雖然可以快速消滅帶有病毒的蚊蟲,卻也帶來抗藥性隱憂,重複使用同類化學藥劑,容易增加蚊子的抗藥性。
「蚊子飛不遠,但會依賴風力進行遠距離遷徙,甚至跟著人類移動,例如搭便車。」黃旌集表示,埃及斑蚊有效擴散距離約154公尺,與目前戶外防治範圍相近。不過,在沒有疫情發生時,應以孳生源清除為主,避免使用除蟲菊類藥劑,以免造成「超級蚊子」,避免真正發生疫情時無武器可用。
這項研究結果於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的封面論文,國衛院副院長陳維堅表示,研究證實埃及斑蚊在都市具有中等距離的擴散能力,病媒蚊的防治成效與行政區管理策略密不可分,民眾應減少積水空間、清除孳生源,共同補強防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