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裡的銅柱誓言:一段輸了戰爭卻贏了自治的歷史
芙蓉鎮的瀑布聲如雷,卻掩不住另一段更悠遠的回音──千年前,溪州首領彭士愁與楚王馬希範在此立下銅柱盟約,自此開啟土家800年的土司時代。今天的王村已改名芙蓉,遊人為米豆腐而來,卻鮮少注意,那根靜立在角落的銅柱,仍默默刻著這片土地的族群記憶。
© 陳育陞/旅讀
來到傳說中「掛在瀑布上的王村」芙蓉鎮景區,我們先不急著去看瀑布,先尋找一根千年銅柱。
湘西土家族的起源真相,就在這根銅柱上。
進入芙蓉鎮之前先經過「土王橋」 © 陳育陞/旅讀
土王橋是土家族典型的風雨廊橋 © 陳育陞/旅讀
銅柱上的土家史
銅柱上刻的是一段「雖敗猶贏」的戰爭談判史話。唐代時期,自武周朝開始對湘西五溪地區實施羈縻,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仍由當地土著治理。進入五代十國,馬楚政權控制了五溪地區,不料溪州首領彭士愁卻選擇向後蜀靠攏,楚王馬希範一怒之下,加重對溪州的賦稅徵收。
沉重賦稅讓百姓叫苦連天,有後蜀為靠山的彭士愁,決定向楚王發動溪州之戰。不料後蜀始終袖手旁觀,彭士愁心知實力懸殊,再戰必亡,決定脫離後蜀,誠心向楚國請降求和。
芙蓉鎮景區內的復刻版銅柱 © 陳育陞/旅讀
對楚王而言,這不單是收復五溪的問題,更是確保後蜀勢力不再擴張的一著棋,欣然答應,還撤除了繇役與兵役,承諾其稅賦自收自用──總而言之,彭氏雖輸了溪州之戰,但卻贏得更完整的自治權。
為讓楚王信守承諾,彭氏鼓吹馬希範效法東漢將領馬援「滅交趾立銅柱」的功績,立柱為誓。於是,西元940年,楚王命人將溪州盟約刻於一支高達4米、重達5000斤的銅柱之上,銘文字數多達2619字,立於酉水之畔的會溪坪。
銅柱既立,盟約即效。直到滿清改土歸流為止,彭氏土司統治五溪八百餘年。
陳列於湘西民俗風光館的溪州銅柱真跡,為土家族聖物。© 陳育陞/旅讀
昔日王村,今日芙蓉
1970年代,銅柱因所在地會溪坪修建鳳灘電站,被移往芙蓉鎮,最後安置於景區內的湘西民俗風光館。
繞遍整個芙蓉鎮景區,總算在一個不起眼的巷子裡找到銅柱。展館空無一人,歷經千年的老銅柱獨自靜立在玻璃櫃中,柱身被時光消磨成鐵灰色,然而字跡仍清晰歷歷,鏗鏘有力地鏤刻著土家族的歷史淵源。那淵源,也呼應著〈職貢圖〉的記載──由於彭氏土司「分土管轄」,土家族發展為一支獨特族裔。
擺手堂是土家族傳統集會場 © 陳育陞/旅讀
芙蓉鎮碼頭是酉水流域最繁忙的碼頭,有「楚蜀通津」之美譽。© 陳育陞/旅讀
走出展館,再走一小段路便是碼頭。有位導遊說:「這條河叫做酉水,一岸住著土家族,一岸住著苗族。」事實上,酉水兩岸兩族皆居,但導遊的說法確實道明芙蓉鎮為土家族村的性質──當年溪州第一代土司彭士愁的避暑行宮,就建在落差高達60米的高聳瀑布之端,使這座鎮子有了「王村」之名。直到1986年,謝晉導演的電影《芙蓉鎮》在王村取景,聲名大噪,眾多遊客仰慕「劉曉慶米豆腐」而來,王村因此成為熱門觀光景點,在2007年改名芙蓉。
來到芙蓉鎮,不妨去吃吃這炒熱王村的米豆腐;但千萬別忘看看,那靜默守護土家歷史的千年銅柱。
芙蓉鎮原名王村,是溪州土司的起始都王府。© 陳育陞/旅讀
芙蓉鎮景區
時間07:30-24:00
地址湘西州永順縣芙蓉鎮
票價RMB 104(3天內可重複入園)
購票管道微信「湘西芙蓉鎮旅遊」/Trip.com/當地住宿飯店
小提醒_芙蓉鎮景區內民宿選擇眾多,但青石板路拖移行李不易,可考慮住在景區與高鐵站之間的芙蓉鎮汽車站附近。
劉曉慶米豆腐
當年《芙蓉鎮》電影拍攝的米豆腐店,如今仍在鎮上。位於牌坊邊(牌坊也是電影造景),門牌為113號。米豆腐是用米磨成的米漿加鹼熬製而成,味道潤滑鮮嫩。口味甜鹹皆有,鹹者佐以蔥花木耳肉絲,酸辣可口;甜者為酒釀湯底,清涼消暑。每碗人民幣10元。
© 陳育陞/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10月號第164期《任務代號──張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