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台大醫12人沒症狀卻罹肺癌!誰是高危險群?名醫:1類人都該檢查

健康2.0

更新於 10月23日15:11 • 發布於 10月24日16:00

「好小子」顏正國確診肺腺癌不到1年,年僅50歲,令人唏噓。台大名醫指出,肺癌高居台灣「奪命癌王」,尤其肺腺癌相當兇惡,初期並無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往往已是末期。台大醫院曾為院內300多名醫師進行全面健檢,結果12人檢出肺癌,比例高達4%。

據友人表示,顏正國去年10月身體不適,檢查出肺腺癌,已是第4期(末期),在前幾乎沒有症狀,這不僅讓顏正國與家人難以釋懷,也因治療成效有限,以致在距離51歲生日前3天不幸病逝,令人不捨與慨嘆。

台大醫師12人檢出肺癌 比例高達4%

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本名孔祥琪)表示,台大醫院2013年上半年,為全院300名45歲以上主管及醫師,進行全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結果無預警發現12人罹患早期肺癌。

林氏璧說,時任台大癌症中心分院副院長的王明鉅醫師直言,4%這個比例相當高,非常可怕!遠遠是當時估計台灣肺癌發生率約萬分之4的100倍。所幸12位醫師同仁接受手術後,6年過去依然健康有活力。

年奪上萬人命 肺癌43年蟬連癌王

事實上,肺癌已連續43年位居奪命癌王,一年內奪走上萬人寶貴生命。國內肺癌權威醫師、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中占比最高也最兇狠的是肺腺癌,初期的患者多無症狀,一旦症狀出現持續性咳嗽、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痰中帶血或骨頭痠痛等症狀,多已是晚期,因此早期篩檢非常重要。

陳晉興表示,目前醫學界對肺腺癌還有許多謎團待解,尤其不少非吸菸女性的肺腺癌,可能與基因有關。他說,肺腺癌發生率高,早期又幾乎全無症狀,過去以為胸部X光能偵測肺癌,長期下來發現精確度太低,因此醫界力推低劑量電腦掃瞄(LDCT)是篩檢利器,目前國健署已針對高危險群提供2年1次免費篩檢。

早期肺癌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

陳晉興也提及台大醫院曾對院內300多名醫師的大規模篩檢,是以LDCT檢查。他說,由於過去受限於篩檢工具,很多肺癌患者以症狀為警訊,一檢出即是晚期,以目前醫學進展,肺癌若能在早期檢出,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以台大醫院來說,甚至可達95%,因此該院12名醫師雖被檢出早期肺癌,都因及早治療,預後也相當好。

症狀出現已晚期 5年存活率恐不到10%

陳晉興也說,國人的肺癌發生率高,但風險因子不甚明確,許多名人如2位前任副總統蕭萬長、陳建仁,及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媒體人陳文茜都曾得到肺腺癌,透過LDCT及早檢測、治療,預後相當好;若等到症狀出現才就醫,往往已是第3期、4期,5年存活率可能不到10%。

名醫籲:45歲以上「有在呼吸」都該受檢

目前國健署針對「肺癌高危險群」提供2年1次公費LDCT篩檢,資格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者;或50至74歲有吸菸史者。但陳晉興極力建議,「只要有在呼吸」的45歲以上成人,即使不是公費補助範圍,若能力許可的話,都建議進行LDCT篩檢。

陳晉興說,當年台大醫院就是針對45歲以上的院內同仁提供全面檢查,事實上也驗證了早期篩檢的重要性。他說,LDCT檢查自費約4千至6千元,若檢出異常,可及早進行處置,免於類似的遺憾。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資料來源/陳晉興醫師.孔祥琪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他3天沒排便!竟是大腸癌3期 腫瘤完全堵住腸道

台灣女性「頭號殺手」狂奪3千命!她沒家族史卻罹乳癌 呼籲快做1檢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5

明天立冬!麻油雞、薑母鴨太燥熱 中醫揭「白蘿蔔是養生首選」

中天電視台
06

婦女額頭腫起來卻不痛不癢!朋友提醒才就醫 竟是「額部骨瘤」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