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民意不願民進黨一黨獨大!公民「愛」的力量成大罷免唯一資產
Newtalk新聞
首波大罷免潮投開票今(26)日落幕,沒有任何一位國民黨立委遭到罷免,民進黨與公民團體遭受大挫敗。民團用「愛」凝聚罷免,再加上民進黨以「側翼」身份協助,最終仍不敵國民黨的組織實力,以及民眾黨的助攻。黨內人士坦言,多數民意似乎沒辦法接受民進黨可能有一黨獨大的機會。另方面,此次大罷免、大失敗,也形同對總統賴清德領導的政府投下不同意票,民進黨未來在2026的縣市長選舉,危機已經提前浮現。唯一可喜的是,有一群公民不受政黨束縛,只為了自己的理念而戰,是這次大罷免中最重要的社會資產。
如要說起大罷免的起源,當然就是從去年5月開始的青鳥行動,有十萬群眾無法接受國會擴權,進而包圍立法院。後續,無法阻擋違憲法案通過的公民們,於去年7月陸續有提出罷免不適任立委的聲音,但未獲太多關注,直到去年12月的選罷法、憲訴法、財劃法修正,以及今年1月藍白大幅刪減、凍結總預算,罷免聲浪開始發酵。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更成立「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將全國民團的能量整合,罷免行動正式展開。
國民黨在罷免過程中不斷操作這是民進黨選輸「翻桌」,不過,事實上,民進黨最一開始對罷免完全採取觀望態度,甚至直說了,就是不看好。但在公民力量持續凝結的情況下,民進黨可說是在二階連署階段「被迫」全體動員,最後衝到31席藍委,跌破眾人眼鏡。同一時間,國民黨推動的「以罷制罷」則是死亡連署、偽造文書不斷,導致創下31:0的難堪局面。
正當民團氣勢高昂之際,賴清德開始進行「團結國家十講」,反倒讓藍白找到宣洩出口群起圍攻,也進一步強化了罷免就是「藍綠對決」的形象,公民主體性因此弱化。不過,後續颱風來襲,賴清德將重心放回國內救災,藍白至此無太多操作空間。
到投票前的最後一週,賴清德強調,人民的行動是熱愛國家、守護自由的方式;前總統蔡英文也登高一呼,表態會去投票,給不少民眾一顆定心丸;副總統蕭美琴也跟上,三人的共通點都是「感謝公民團體」。再加上網路掀起的百工百業挺罷免風潮,多數人認為罷免的「勢」再度造了起來。不料,卻是因為同溫層太厚的關係,比如罷團津津樂道的「接機超人」,如果是國民黨支持者,根本就沒有看到這些消息。社群的演算法,也導致多數人錯估罷免的狀況。
今天,首波罷免結果出爐,表面上,國民黨、民眾黨無疑是最大贏家。不過,國民黨永遠不懂的是,怎麼會有一群人願意花時間、不畏風雨,就這樣在街口站了一年多,只是為了要罷免他們;國民黨也不會想通,怎麼會有一群人在桃園機場、松山機場,輪班守夜,為的就是接住每一個回來的台灣人。正因為他們不懂,所以他們可以輕易地說出這些公民是領民進黨的錢,又或是用侮辱民主的方式直接抄黨員名單,即便一堆死亡連署,也不願道歉。
至於標榜理性、科學、務實的民眾黨,在黨主席黃國昌以仇恨賴清德為最高目標下,也傾全力協助國民黨。因此,即便有那麼多的死亡連署,如此「科學」的民眾黨依舊挺得下去,連明顯的違法行為,都要指控執政黨製造寒蟬效應。民眾黨的支持度不斷下跌,也顯見人民無法接受這種「民眾黨式的理性、科學」。
民進黨再來肯定不會好過,大罷免的「多數民意」顯見對賴政府投下不同意票,尤其在關稅未明之際,以及可預期的,藍白將會在立法院更加恣意妄為,都有待賴政府及民進黨團見招拆招。此外,民進黨有些派系原本同時間在佈局補選,不料,這種政治算計並未算到最後一席都沒通過,可見想要贏得席次,勢必得先贏得民心。
這次大失敗也將對2026年地方選舉產生影響,民進黨必須思考,「抗中保台」這塊神主牌或許在總統大選有用,但對於地方選舉來說,並非選民關注的焦點。相較之下,如何解決低薪、房價等經濟議題,或許才是未來內閣團隊的重中之重。接下來內閣是否改組,民進黨今晚記者會的一句話似乎也暗示了,「我們也有責任審慎省思社會反應,盡速調整步伐,努力回應人民的期待。」
至於當初連署罷免的廣大社會公民們,在參與罷免的過程中,多數是政治素人,沒有相關選舉經驗的他們,也讓外界驚豔他們的論述條理,而他們也催出自己最大的能量。這股能量,當然也警惕國民黨立委,造就他們在選戰最後紛紛回防選區,部分爭議法案也都暫緩通過。
公民所展現的「愛」,在最後的倒數時刻具現化成一場嘉年華,包括在護國大遶境的時候,電音三太子在前面帶領民眾,大家直呼「氣氛非常好,非常歡樂」;當然,也可以看到罷團在晚會大唱三天三夜,又或是跟著搖滾要團一起大喊「大罷免、大成功」;還有,許多人自願接機迎接海外歸國國人,這都是過往大選從未見過的場面。這股公民所凝聚的力量,並非任何政黨可以收編,也是這次大罷免中最重要的資產。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