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林宏文專欄】「AI比你更懂你!」 在104應徵AI推薦的工作,為何可以獲得3.2倍的企業邀約面試?

Knowing

發布於 09月18日03:15 • 專欄作家林宏文

台灣雖然是全球AI晶片及伺服器製造重鎮,但在AI應用領域並未領先,甚至還落後很多國家,在全球AI排名全球21位。企業如何活用AI,已成為競爭力的關鍵,更是國家競爭力的象徵。

因此,近來我對於企業如何運用AI,總是特別關注。7月底,我去採訪104人力銀行與工研院合作發表《2025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當天主題是半導體業人才供需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五月台灣半導體業整體職缺數已回升至疫情前高點,而且有些工作很難找人,例如「操作/技術/維修類」領域,每五個職缺僅有一位求職者,整體人力缺口高達3.4萬人。

後來,104人力銀行的公關Pola告訴我,他們把AI功能放在求職網站上,求職者應徵AI推薦的工作,獲得企業邀約面試的機會,竟是自己查詢工作的3.2倍。

也就是說,求職者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應徵工作,還不如AI根據你的情況,幫你推薦更適合應徵的工作,獲得面試的機會更多。這種應用AI帶來的績效,「讓AI比你更懂你自己」,喚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要一窺究竟。

由左至右,依序為:104人力銀行創新長曹訓誌、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資深協理王之璘、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副總經理沈沛鴻、研發處協理張世淳。(照片:104人力銀行提供)

專訪當天,104人力銀行派出了研發處協理張世淳、創新長曹訓誌、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副總經理沈沛鴻,以及產品暨價值經營總處資深協理王之璘。一次來了四位大將,一起說明公司如何用AI。

他們從使用者情境,談到資訊架構,再從技術研發,談到產品應用,從DB資料庫、談到LLM大型語言模型。

他們也都提到,生成式AI雖然2023年才橫空出世,但是AI人工智慧並非新的技術,104人力銀行應用AI的演進史,是早從2006年就已開始建立off line DB供應數據分析研究。

二十年來,完成大數據建倉、分散式運算框架Hadoop系統、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演算法、LLM大型語言模型、BI數據倉儲建置、雲端技術服務、導入LakeHouse資料架構、發展知識圖譜與深度學習的推薦系統等。

老實說,技術領域我不是太熟悉,但我很清楚,企業要做數位轉型,前提是要先做好數位化,至於要在AI時代領先,先期準備工作也不能少。104人力銀行先做好蹲馬步的功夫,才一步步讓求職者與徵才企業都可以享受AI應用的便利。

先看一下104人力銀行提供的整體統計數字。

首先,透過AI智慧媒合工作的比例,2025年1~8月已提升到39.2%,比2023年的24.79%,明顯增加 14.41個百分點。

其次,進入104人力銀行網站的使用者,使用各項AI創新服務的人數占比,2025年前八個月,已經提升到85.25%,比2023年的56.5%,大幅提升28.75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的增長,顯示求職者已確實已明顯感受AI帶來的好處。

其實,和許多網路產業相比,人才招募這一行有很明顯的差異,因為所有人都想擠破頭進最熱門的公司,例如輝達、台積電或聯發科,但是,公司規模再大、市值再高,職缺畢竟有限,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所以,找工作不像看Netflix影片,只要是你喜歡的、想看的影片,成為付費會員,通通都能看。職缺有員額的「封頂效應」,反而讓一窩蜂湧入的求職者面臨更大的競爭,更難找到工作,畢竟不是人人都擠得進當紅產業或夢幻公司的窄門。

因此,成立於1993年的104人力銀行,已累積32年的行業經驗,很清楚該如何突破這種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讓求職者更容易找到工作。

104人力銀行利用每年上億筆使用者的行為軌跡,透過AI創新建模,萃取求職者進站的使用行為、瀏覽產業及職缺偏好、興趣、履歷表上的學經歷和專業技能等背景,也可以比對求職者的性格測評、是否適合公司的組織文化,透過智慧系統推薦給求職者的工作,結果就比求職者自己搜尋工作的媒合成功率更高。

因此,AI會比你還懂你自己,主要原因就是,資料庫可以鳥瞰巨觀全貌,但求職者只有自己的資料,不知道整體的競爭態勢或企業端的招募需求,難免在盲盒中摸索、碰運氣求職。

研發處協理張世淳說,「因此,經過最近4、5年的驗證,我們可以很有底氣的說,如果求職者應徵AI推薦的工作,獲得企業邀約面試的機會,是自己查詢工作的3.2倍。」

他們也舉了另外兩個例子,說明AI如何幫求職者找到更多面試機會。

有些求職者以為自己已寫好一份完美的履歷表,但AI可以幫忙求職者比對,若你要找工程師的工作,目前的履歷表還缺什麼技能;當你補上對應的技能,準備主動應徵時,系統期待你寫一段自我推薦信給雇主,但你卻卡關不會寫,AI會依照你的履歷表內容,自動幫你生成一段最適合敲開大門的cover letter,降低求職門檻。

還有,許多求職者習慣自製PDF履歷,但企業HR習慣看104人才庫的既定欄位,透過AI,可以把求職者PDF的資料,自動抓取、並正確填入人才庫的相關欄位。這個功能帶來的好處是,以前求職者上傳的PDF履歷,形同附件,通常在人才庫既定欄位的最下方,企業HR不一定會看、也不見得會點開詳讀;要求職者自行copy & paste、有點笨,要求職者重新撰寫、又很浪費時間。

前面提及,進入104人力銀行網站使用各項AI創新服務的人數占比已經來到85.25%,等於平均每100人進站,已有85人享受AI帶來的便利。

「觀察使用者進入104的旅程,把AI創新功能放在對的、人多的地方,不是為放而放。」張世淳說,這是使用AI的求職者比例提高的主因。

另外,104人力銀行目前員工人數 1,013人,含員工及主管在內的工程師,占比為38%。應用AI做創新研發,會不會只是工程師的工作,而不關其他六百多人的事?

答案是,一定要避免這種現象!為了讓全部員工都能一起參與AI創新,104人力銀行在2023年就成立跨部門的創新辦公室,並且由前 Google 全球搜尋服務與平台事業群董事總經理連祥一,擔任這個計畫的主持人。

連祥一目前負責104人力銀行的技術、AI及資訊架構,掌管範圍很大。從外部尋找優秀人才加入,刺激內部改變,並在AI尋求更大創新,也象徵104人力銀行想要改變的決心。

創新辦公室的目標,是為員工AI賦能,讓員工習慣用AI呼吸,讓AI成為工作日常,開設超過30堂AI課程,選定各部門中有open mind特質的員工擔任種子部隊,同時配置AI專家,讓大家可以快速學習。

104人力銀行舉辦AINNOVATION創新競賽,大方加碼送公司股票及獎金。(照片:104人力銀行提供)

兩年來創新辦公室的布局,目前已經可以看出不少成效。例如,2024年第一次舉辦AINNOVATION創新競賽,優勝隊伍送一張104的股票加獎金。

優勝隊伍當中的「AI模擬面試」,解決企業HR不知道該在面試時「問對」什麼問題,讓HR在短暫的面試過程中,提高識人的能力。後來,這個優勝隊伍提出的方案,已實際進行落地執行,並開發成產品,讓參賽者可以得到更多成就感。

此外,公司也發動由中階主管帶著團隊,親手做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減少重複性的人工作業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從業務到行銷、從客服到公關,許多「非工程背景」的中階主管,都一起參與這個活動。

為了推動這件事,讓中階主管真正參與其中,公司還會強迫各部門公開發表,不惜調整或減少例行工作,唯一目標,就是要讓大家親身體驗地「做出來」。

今年,104人力銀行也再度舉辦AINNOVATION創新競賽,更大方加碼送出3張股票及獎金,以目前公司股價在220元以上,總價值合計近百萬。

結果,總共有25組、75 位員工參與競賽,同樣的,優勝隊伍也不是全由工程師囊括,包括有法務部門的員工,用AI知識庫解決人資法令議題;也有設計師,把品牌吉祥物設計成為AI Agent,成為求職者的貼心萌友;還有產品和工程師合作提出AI履歷助手,提供HR更全面的資訊。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左)在講評AINNOVATION 年會時,提到「兩個掌聲、一個鼓勵」。

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在講評AINNOVATION 年會時,提到「兩個掌聲、一個鼓勵」。第一個「掌聲」,是員工提案精準命中必須幫用戶解決的問題 (must have),第二個「掌聲」,則是員工提案捨棄本位主義的榖倉效應,發揮利他精神共同解決其他部門的問題。至於「鼓勵」,則是員工持續超越自己、勇敢挑戰改變,甚至大膽推翻現有 104 的經營模式。

104人力銀行成立於1993年,這個時間我很有感覺,因為我正好是那一年開始到經濟日報當記者。聯合報系後來因應網路需求成立一個UDN Jobs,但結果是做不起來收掉了,至於那時還是小公司的104,後來就一路成長,如今成為人才招募的第一品牌。

我回想當時聽報社同事聊天講到,因為聯合報系當時還有很多企業在報紙上的徵才廣告收入,原本事業員工對報系內的新部門很排斥,對新部門的任何成長,都視為是在搶自己生意,因此多所阻撓,這也註定傳統紙媒在這個網路徵才事業的落敗。

科技創新不斷往前進,會被淘汰的企業,都是因為無法與時俱進,或無法改變組織運作慣性等各種挑戰。數位轉型原本就不容易,如今生成式AI又產生全新賽道,不斷衍生變化出各種創新,顯然這又會是下一波企業淘汰賽的關鍵重點。

類似104人力銀行這樣的例子,不斷累積在人才招募這個專業領域的經驗,如今鴨子划水,展現基本功,在AI應用上號召全員參與,並創新出更多給消費者的服務價值,也讓104的品牌在人才招募市場的領先地位更加確立,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案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5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